夜里十一点,刚出生两个多月的小轩在婴儿床上啼哭着。奶奶轻手轻脚地走进房间,一边安抚孩子,一边熟练地把他的小脑袋轻轻翻向同一个方向。她嘴里念叨着:“孩子要睡扁头,将来显得天庭饱满,有福气!”一旁的妈妈小云看到这一幕却有些踌躇:自己平时看的育儿书、医生在群里的叮嘱,分明都告诉她“不要人为给宝宝定型头型”。可面对长辈“养了那么多孩子还会有错”的底气,究竟该怎么办?
不少家庭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为何许多老人坚持让孩子睡“扁头”? 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出于关爱,还是背后隐含着健康风险?如果父母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应该及时制止这种观念?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在很多中国家庭,扁头常被赋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命好有福”的民间涵义,早些年相面学盛行,这种头型被认为“前途光明、富贵吉祥”。不少父母,更是出于“孩子头型好=颜值高=人生路顺”这样的朴素信念。当新生命诞生,一些老一辈甚至主动使用枕板、字典等硬物,为孩子塑造理想中的扁头。
事实上,婴幼儿的颅骨非常柔软。医学研究显示,新生儿头骨由多个骨片构成,之间通过缝合线相连,方便在分娩时变形以通过产道,也为大脑的快速生长留出空间。《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和《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指南》均强调,外力长期作用极易导致头颅变形,出现所谓“体位性扁头综合征”——这不是优点,反而是一种头部畸形。
虽然“扁头聪明”“好运头型”等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并没有任何权威医学证据表明头型与智力、命运之间有直接关系。反而,多项研究表明,我国2002年一项调查显示,婴儿出现体位性扁头综合症的比例高达87.2%,大多与长时间同一睡姿、刻意塑形有关。
体位性扁头综合症不仅影响外形,还可能引发婴幼儿斜头(头歪)、面部发育不对称、颈部肌张力异常,严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视觉、听觉等发育问题。虽然绝大多数孩子不会因此影响智力发展,但孩子长大后极有可能因头型异样而产生自卑情绪,影响社交与心理健康。此外,体位性扁头属于“获得性变形”,与先天性脑发育不全、智力障碍并无必然联系,但确实属于可以“人为避免的外力伤害”。
健康的头型,源自科学护理而非人为塑造。家长该怎么做?
多变换宝宝头部朝向:每次喂奶后和宝宝睡觉时,尽量轮换侧头朝向,防止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减少头骨变形风险。
给宝宝足够“趴”的机会:在充分监护下,让婴儿清醒时多做“俯卧抬头”活动,不仅能预防扁头,还利于颈腰背肌发育。美国家庭医学会建议,新生儿每天清醒时累计俯卧活动时间达到20-30分钟。
谨慎使用枕头、定型枕:医学会建议6个月前的婴儿无须使用枕头,若头型问题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矫形枕,切忌随意网上购买。
出现严重头型异常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头部变形加重、面部不对称明显,家长应当请教儿科专科医生,必要时采用专业“头盔矫正”等医学方案,勿盲目跟风民间偏方。
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通过科学护理的宝宝,头型可以自我调整改善。如果发现宝宝已经有体位性扁头,千万别盲目自责或病急乱投医——越早干预,矫正难度越小!
老经验有它的道理,但真正影响宝宝一生的,是科学爱护与适当放手。安慰长辈时,你大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医生都建议顺其自然,让头型自由发育。”也许改变老观念不是一朝一夕,但只要坚持科学、耐心沟通,就能守护孩子的未来颜值和身心健康。
健康,其实就藏在父母的每一个科学小细节中。与其被旧观念束缚,不如用行动给孩子一个更自信、更美好的未来。如果你有疑问或发现宝宝头型异常,一定要及时去当地专业医院儿科就诊,获得权威指导。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为什么老人非要给孩子睡”扁头”?圆头比扁头更聪明?原来这些年都做错了》温州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20.9.6
《头型睡偏了还能“圆”回来吗?科学家给出了答案》生命时报,2018.5.21
《宝宝好头型 不能靠睡出来》广州日报,2016.4.18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 新生儿推荐护理指南》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