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在中国那几年可真叫一个火爆。2014年9月,ofo小黄车从北京大学校园起步,本来就是几个年轻人琢磨的点子,靠着整合闲置自行车,很快就搭上线了互联网平台。用户交个99块押金,就能随时扫码骑走,短途出行方便。
没多久,ofo就从校园小打小闹,扩展到街头巷尾。2015年春天,他们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资金一到账,采购低成本单车的节奏就起来了。车子造价控制在两三百块,锁头简单,密码固定那种,骑行费低到一两块钱,用户蜂拥而上。

这时候,共享经济在中国正风头正劲。ofo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摩拜单车前一年就上场了,但ofo走的是低价快跑路线。2016年上半年,他们覆盖了全国五十多个城市,A轮B轮融资接二连三,金额从几百万美元跳到上千万。街头到处是黄色的车影,日订单量直奔百万。
到了下半年,C轮融资1.3亿美元落地,滴滴和小米都掺和进来。ofo的用户数破五千万,车辆投放超十万辆。这模式的核心就是规模效应,车多用户多,租金加押金就能回血。可那时候谁也没细想,运维成本和损耗会不会吃掉所有利润。

2017年头一季度,ofo的势头更猛。D轮融资4.5亿美元,DST全球领投,阿里蚂蚁金服也跟上。车辆总数冲到百万,覆盖两百来个城市,甚至开始往海外试水,新加坡曼谷都见了黄车。日订单破千万,用户超亿。E轮8亿美元,F轮5亿多美元,融资轮次像下饺子似的。
ofo的估值一度飙到30亿美元,媒体天天报道,共享单车成了中国创新的代名词。低门槛进入,补贴拉新,这套打法在中国互联网土壤里长得飞快。用户骑着车上班下班,城市出行方式都变了样。ofo的押金池子也开始鼓起来,99元一辆,累计用户两亿,钱款滚滚而来。

不过,这风口上的猪飞得高,但落地总得看腿脚。ofo早期靠风投输血,烧钱主要砸在投放和营销上。2017年全年,共享单车行业投放2300万辆,ofo占了大头,计划年底2000万辆。补贴战打得火热,骑行几乎免费,用户粘性上来了,市场份额超九成。
滴滴投资10亿多美元,想把ofo当流量入口,拉动打车业务。可ofo坚持独立运营,没深融。这决定后来看是关键一环,但当时谁知道呢。总之,那三年从2015到2017,ofo融了11轮,总额超150亿人民币,烧钱速度快得让人咋舌。共享经济在中国这块热土上,ofo就是典型,起步迅猛,扩张野心大,全国上下都跟着热闹。

这共享单车一烧钱,就跟脱缰野马似的收不住。2017年下半年,ofo的投放高峰期,车辆超千万辆,海外21国250城全铺开。资金链全靠融资续命,DST、阿里、滴滴轮番上阵,累计金额直奔20亿美元。可开支呢,采购车子、调度运维、营销广告,哪样不是大头。
单车成本低是低,但损耗高,乱扔坏锁的到处是。监管部门开始管,乱停罚款雪片飞,城管拖车成常态。ofo的盈利模型本来就薄,单次骑行一两块,覆盖不了维修和丢失。结果呢,左手进新车,右手修旧车,循环烧钱。

2018年初,问题全冒头了。用户退押金的开始排长队,App服务器卡得要死。ofo挪用押金周转,利息勉强补窟窿,可窟窿越来越大。累计1600万用户,99元一笔,15亿押金就这么卡在那儿。滴滴第二次想收购,条件是20亿估值戴威出局,ofo又拒了。
这拒绝听着硬气,但资金链一绷紧,供应商讨债,凤凰自行车起诉6800万,顺丰追1375万运输费。法院冻结账户,执行标的超16亿。ofo收缩投放,街头黄车越来越少,海外全撤回。

三年150亿,绝大部分砸在规模上。2017年营销费就占大头,机场地铁全广告,补贴券发到手软。运维成本忽略不得,调度员巡街回收,维修厂日夜赶工。ofo的重资产模式,车子全自营维护,跟滴滴的轻资产抽佣金天差地别。
管理上也乱,内部流程松散,浪费加剧。戴威作为第一次创业,经验不足,拒听投资人建议,坚持独行。2018年下半年,退押金队列破千万,北京总部外用户围堵,消协点名批评。

押金这事儿闹得最凶。用户交钱时图个方便,退时等半年一年。ofo承诺15天到账,可实际拖到几个月。挪用押金填运营窟窿,P2P式拆东墙补西墙,利息链一断就崩。2019年,诉讼458起,戴威本人也卷进去。
共享单车行业整体亏损,ofo烧得最狠,150亿灰飞烟灭,还欠15亿不还。中国共享经济起步早,但ofo这案例暴露痛点:低价抢市场,重资产拖后腿,资金链一断全盘输。这不光是ofo的事,整个行业都踩过坑,美团哈啰学聪明了,转轻资产才活下来。

转眼2025年,共享单车十年了,ofo的押金还卡着1600万用户那。App早关停,服务器关了,退款页面灰头土脸。戴威去了美国二次创业,办了个咖啡店或啥的,也黄了,败走麦城。
法院执行超16亿,2021年被执行13亿,2022年天猫起诉5亿借款,2023年历史执行352条。用户测算排队736年,这数字听着就寒心。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起来,ofo成典型教材,北京消协年年上榜。

这事看下来,共享经济在中国发展快,但得讲可持续。ofo的败笔在哪儿?一是模式轻视运维,单价低成本高,规模上去了盈利没跟上。二是管理失序,创始人自信过头,内部贪腐浪费加剧。三是资本热钱推波,追流量不顾底线,押金成救命稻草却砸脚。
相比之下,哈啰靠支付宝流量,美团单车嵌App,轻资产抽成,活得稳当。中国共享经济从单车起步,现在充电宝电动车都火,但教训记牢:平衡使用价值和运营成本,别一头热追规模。

ofo这波操作,让多少人吃亏。15亿押金不是小数,涉及千万家庭。中国互联网经济体量大,创新多,但监管跟上,法治护航,才走得远。共享模式本意好,盘活闲置资源,方便大众出行。可ofo黄了,警醒后辈:风口上飞,别忘了地心引力。
十年后回看,这150亿烧的,不光是钱,还有信任。共享经济谁干谁黄?不一定,但得干对路子。中国这块市场,潜力无限,学着点ofo的坑,下一步步子稳。

如今,街头共享单车还是主流,哈啰美团占山头,电动化趋势明显。ofo的影子淡了,但押金事儿没完。用户偶尔上网吐槽,论坛热搜一刷,旧事儿又翻。话说这也算中国经济成长的注脚,泡沫破了,留下经验。
共享经济在中国,从ofo起步,到如今成熟,路走得曲折但实诚。未来呢,继续创新,但别重蹈覆辙。15亿押金,早晚得有个说法,用户等着,行业等着,市场也等着看怎么收尾这局。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