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荣光:吴石、何遂与陈诚的抗战岁月

文字|邢方贵|编审|#杨正林#|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原标题:《〈沉默的荣耀〉与陈诚》后续材料,是《揭秘吴石将军就义后,儿女流浪街头的生死救援》补充史料。下期继续,欢迎关注追更

编者按:本文是邢方贵先生对历史剧《沉默的荣耀》及其背后历史的深沉补笔。文章以悲悯的笔触,交织叙述了两段动人心魄的往事:

其一,是吴石将军的悲壮史诗。他虽非共产党员,却为民族大义与黎民百姓,舍弃高官厚禄,毅然选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绝路,最终慷慨赴死,祸及家人,其子女流落街头的遭遇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其二,是陈诚将军超越党派的人性光辉。作为蒋介石的股肱之臣,他不仅在吴石身后冒风险庇护其遗属,更在抗战烽火中于湖北创办联合中学,为万千流亡学子撑起一片“弦歌不辍”的天地。其临终遗嘱坚决不言“反共”,只期盼民族和解与国家统一,其格局与远见,于当时国民党高层中堪称独树一帜。

本文钩沉历史细节,融合档案、诗词与亲历者回忆,不仅是对电视剧的补充,更是一次对忠诚、道义、教育救国与人性本质的深刻叩问。展读此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沉默荣光,更是一面映照今日的明镜。

吴石(1894.9.14——1950.6.10),原名萃文,字虞薰,号湛然,福建省闽侯县螺洲乡人,先后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炮兵科、日本东京炮兵专科学校、日本陆军大学,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革命烈士。吴石将军堪称文武全才。他在日本陆军大学、日本士官学校进修時,三百余人考试他总是第一名,连蒋介石都赞赏称他为“吴状元”。国民党高层中大约除了“文胆”陈布雷、大书法家于右任外,吴石是国学底子最深厚的人物,也是大家公认的“儒将”。

吴石将军

因此当“东海小组”事发被确认后,蒋介石起初也不忍弃而杀之,而是多次派蒋经国前去劝降,说只要他发表一个“反共声明”,就可以不咎既往,官复原职。但是,高官厚禄,乃至宝贵的生命,都不能撼动他以身许国,心系民生的钢铁意志,为此而慷慨赴死,殒身大义!

伟哉,吴石将军!

近日,有网友传来一份十分宝贵的吴石将军书法条幅。于中我们可以见识他不凡的国学根底。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旧境重寻笑独勤, 任他春已尽三分。

笋舆十里松阴路, 细雨斜风上缙云。

这首诗藏于重庆北碚区档案局。据考证1945年3月,吴石辞去第四战区职务,次月到重庆任军政部部长办公室主任参事。1946年元月与何遂等人冒雨登北碚缙云山。在缙云寺汉藏教理院避雨暂歇時,何遂即兴画了幅缙云山水画,请吴石题诗。

缙云,字面意为“赤色飘逸的祥云”。此诗以景言志,字里行间透露出吴石冰清玉洁般的高尚情怀,以及他甘冒巨大危险,在细雨斜风中为人民作贡献的坚定决心。

此时,吴石已看透了国民党腐败得不可救药:前此他在南京看到接收大员,疯狂地抢房子、车子、金子、票子、女子(即“五子登科”),并不顾及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一些臭名昭著的汉奸,拿钱买通接收大员,摇身一变就成为敌伪时期的“地下工作者”,混迹于国民政府和国军军队中……他已经决定秘密投身到共产党人所领导的人民革命中。“诗言志”,所以他就在这首诗中借景言志,表达了他向往红色革命的心愿。

其次,就书法艺术论,吴石的这幅即兴行草作品,也是笔走龙蛇,飘逸中亦透露出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的刚力与雄浑。从中,我们看到了吴石将军文采斐斐的另一面。相形于今日中国书法家协会某“主席”那满纸扭曲,麻而不分,鬼都看不出写的啥玩意儿的“大作”,他们给吴石将军提鞋带都不够格!

与吴石同游北碚缙云山的何遂,是吴石的福建同乡,也是他民主革命的前辈与引路人,更是他与共产党联系的介绍人。

何遂(1888—1968),福建闽侯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早期知名军事教育家和理论家,黄埔军校最后一任负责人。

吴石与何遂(《沉默的荣耀》剧照)

何遂作为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与孙中山、黎元洪、孙科、林森、段祺瑞 、蔡锷、蒋介石、程潜、阎锡山等党国要员都有交往;与中共领导人朱德、彭德怀、周恩来、博古、叶剑英、李克农等也都有交往。

抗战爆发后,何遂被程潜聘任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高级参谋室主任,其间他在南京住所,先后接待过博古、叶剑英、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1937年9月,何遂受程潜委托,陪同周恩来同乘一小车由河南前线赴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途中两人交谊颇深;何遂在八路军总部会见了朱德、彭德怀等。

1946年1月9日,他与吴石等同游缙云山。二人心心相印又心照不宣,用这画这诗暗通心曲。

1947年4月,何遂与三子何康陪同吴石(时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在上海锦江饭店与时任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副书记刘长胜及军事策反负责人张执一等秘密会面交谈,并建立了联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1月,何遂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任华东政法委员会副主任及司法部部长,以无党派身份参加政府工作。并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他因病住院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统战部负责人陈同生前往探望,当时,何遂当面对吴石将军的暴露和牺牲问题提出尖锐批评。

何遂一生不近烟酒,唯独酷爱收藏书画文物,财产主要是大量古文物书画,生前分别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历史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天津市图书馆。仅1950年捐献给上海历史博物馆的古文物就有6895件,国家文化部曾向何遂颁发褒奖状。

1968 年1月11日,何遂因病在北京大学医院逝世。

拙著《〈沉默与荣耀〉与陈诚》发于网络后,有网友反驳说,民国时期的中学,本来就归省政府主管。陈诚作为省主席办中学是职分内的事,算不上什么功绩。但这位网友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民国时期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国办大学,省办高中,县办初中”的分级管理体制。著名的武汉大学至今在校门前还矗立着“国立武汉大学”的石牌坊。而当时陈诚所办的中学,全称是“湖北省立联合中学”,而当时郧县所办初中,名称也是“郧县县立初级中学”。

更重要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推进很快,大片国土沦丧,原有的管理体制全部大乱,东北、华北及湖北局部地域大批学子因失学而流浪!当时的学校要迁移,重组,例如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是这种情况。所以陈诚将军创办联合中学是艰难的,也是功不可没的。

当时陈诚将军在战乱中艰难创办的湖北联中,第一年登记的流亡学生是17166名,其中外省就有三千多人。这些人全部安排入学,而且都是公费。这在抗战初期,该是多大的财政负担!他点名兼任副校长的省财政厅长陈剑脩,多次向他汇报资金难筹,陈将军总是鼓励他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要绝对保障联中的费用!

陈诚创办22所中学后,为鼓舞师生的勤学报国之志,还请名家谱写了《湖北联中校歌》。其歌词为:

茫茫江汉,自古称雄,亡秦三户建伟功。

日月骤螟,烟雾朦胧,抗战建国诞联中。

巍巍黉宫,岭叠山重,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

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

这校歌立足湖北,追溯了湖北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楚国之际所传续的英雄气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年楚人项羽一声怒吼,豪气冲天,后来秦军主力果然灭于西楚霸王项羽之手,为大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

“日月骤螟,烟雾朦胧” 指明了当前日寇入侵的嚣张气焰和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自然引出抗战建国的历史重任,也点明了湖北联中诞生的时代特点——抗战中诞生,为抗日建国而兴。

“巍巍黉宫,岭叠山重” 则暗示学校不是建在鱼米之乡、物阜民丰的江汉平原,那里已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之下,只能是建在重重叠叠山岭的鄂北、鄂西北地区。条件比较艰苦。但大家只要抱定为抗战建国而学的坚定意志,照样可以克服困难,“莘莘学子弦歌一堂坐春风。”“坐春风”是化用成语“如坐春风”,即聆听教师们的讲授,如沐浴在春风里。

校歌末尾一节,则向学子们提出了学习的目标任务:当前,要“扫荡瑕秽,恢复光荣”,即打败日本侵略者,收复大好河山,恢复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更高远的目标是“奠定邦国复兴民族跻大同”,即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民族复兴,进而走向世界大同!

吴石、何遂合作的诗画作品(资料图片)吴石、何遂合作的诗画作品(资料图片)

这湖北联中校歌,何其大气磅礴,何其荡气回肠!相信当年联中学子们唱起这校歌,一定是血脉贲张,激情昂扬!

1984年,郧县教委组织编撰《郧县教育志》,请来了当年联中早期学子、年近七旬的张月英女士。张月英记忆惊人,她不但回忆了民国各时期的教育方针,还提到了联中校歌。

次日,她把校歌的词曲都写了出来。我们怂恿她唱唱。她沉默了一会儿,便深情地唱了起来,嘴唇颤抖着,昏花的眼里渐渐布满泪花。震颤的歌声里,她仿佛再次听到府学宫联中课堂上那悠扬弦歌,看到同学们办墙报,编戏剧,组织示威游行,捐款捐物,声援周祖佑县长领导的东乡抗战,看到同学们课余在小东门外的棒槌河畔,围坐在茵茵绿草上,听河水潺潺,看杂花飞蝶,畅述着各自学成后报国的雄心壮志……

联合中学之后,郧阳由原来的湖北省十一区划分为第八区。联中也一分为三,学生也分属八高、八师和简师。

1943年,省政府派杨昭恕出任八高校长。这杨昭恕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他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日本,在日本庆应大学、东京帝国大学取得合格学历。

他莅任之初,听到联中学生唱校歌,他认为学校变了,八高不应仍唱湖北省联合中学的校歌。于是他亲自为八高写下新校歌:

其歌词承接联中校歌抗日建国的精神,凸出了八高处于郧山汉水间的地域特点。歌词中的“坛庙、巍巍殿阁、峨峨宫墙” 则点明了八高设在郧阳府明清时代的府学宫里。而歌词的格式则一如联中校歌,体现出八高与联中的承接关系。其歌词为:

郧山苍苍,汉水泱泱,灵斯毓秀厚流光。

先师遗泽,地久天长,复作化育场

巍巍殿阁,峨峨宫墙,莘莘学子朝夕弦歌聚一堂。

四育俱备,意志坚强,唯我青年共挽狂澜奠家邦。

杨昭恕出任八高校长時,教师队伍中有八位是北京大学毕业,还有一位留英硕士,加之从东北、华北流亡湖北的学者、名师而从教于联中留郧者,教师队伍可以说英才毕集,阵容强大,气象峥嵘。

这些优秀的教师,以他们的道德和学问,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学生。他们在抗战建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后,他们又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骨干作用。也涌现出许多高精尖人才。

海峡那边,联中学生、台湾辅仁大学著名教授傅一勤先生,就被梁实秋先生邀请校订他历几十年辛苦编撰的《远东大英汉辞典》。这本辞典的出版,对亚洲汉语区的人学习英语有极大的帮助。

到上世纪末,在台湾的几位当年联中、八高学子到了暮年,总是念念不忘抗战时期在郧阳联中、八高的学习生活。于是他们发起寻找校友的活动。

可时间毕竟过去了六十年,早期的学友都已作古。几经努力,在海内外找到在世的联中、八高校友283位。他们向校友发函,请大家写回忆文章,寄当年的照片,得到了耄耋之年的学友们热烈响应,各种回忆文章、咏怀诗词及老照片如雪片般飞往台湾岛……

台湾的几位大喜过望,不顾耳聋眼花,日夜兼程地分类、编排,决定出一份期刊,定名《棒槌河回眸》。编出首期后,立即邮寄海内外校友。受到大家热烈欢迎,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寻找历史资料,抒写对联中、八高的怀念之情和当年同学情的热情和积极性。

编辑部还汇集编写出《八高(含郧阳联中)校友通讯录》。其中定居美国的四位、英国一位;台湾省七位;其余各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郑州、昆明、贵阳、成都、重庆、西安、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长沙、南宁、保定,洛阳、开封、大连、宜昌、雅安、荆州、沙市、温州、北海、厦门、海口、三亚、汉中、十堰、襄樊、黄石、泉州、鄂州、赤壁、丹东、唐山等城市及各专县。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抗战中从郧阳走出的优秀学子已遍布大江南北,覆

盖了除西藏外的各省市!

《棒槌河回眸》是一套研究抗战时期湖北教育史的重要史料。

回望这段不寻常的历史,我们应该感谢在国民党高层特立独行、忧国忧民的陈诚将军,首创联合中学,为流亡学生提供了在烽火中仍弦歌一堂的良好学习环境!联系到他临终遗言坚决不写“反共”、“反攻”字样,期盼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携手共建中华的高风亮节,我们应当说,陈诚将军无愧人生,是一个大写的“人”!

下期继续#沉默的荣耀##十堰头条##细说十堰##愚公说事#

推荐阅读

揭秘吴石将军就义后,儿女流浪街头的生死救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历史   沉默   岁月   荣光   陈诚   校歌   将军   缙云   湖北   郧县   荣耀   中学   学子   南京   当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