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把这个丸子含一口,三高都能盘活!”“喝这个粉,护肝护肾还抗癌!”
老张家最近气氛有点紧张,65岁的王阿姨,拿出几千块工资买了三套“国外进口保健品”。她常跟老姐妹们推荐,说自己感觉身体棒多了。可没想到,上个月体检,血糖反而高了,肝功能也有些异常,真让人心里发毛。这些宣称“能防百病”的保健瓶瓶罐罐背后,靠得住吗?
今天咱们好好聊聊,那些“被捧上天”的保健品到底值不值,又会带来啥健康风险。不想让爸妈遭糟心事儿,必须得看到底。
关于保健品,套路远比你想象的深。每年都有老人被骗,数据说全国超60%中老年人买过保健品,但问题与争议也随着销量涨上来。为啥不少保健品反而坑钱又伤身,背后其实有几个真相你得知道。
不少老人买保健品,身边亲戚朋友很难劝得动,各种健康讲座、直播带货,宣传词夸得天花乱坠,还打着“专家定制”旗号。中老年人就怕生病,听到什么能降三高、能防癌、能让血管更年轻,巴不得早点买。其实“保健品”严格说只是食品,不是药物,大部分都不能预防或治疗疾病。
中国营养学会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多次发文强调,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目前也没有哪种保健品能承诺“包治百病”。但市面上依然有一些产品热销多年,今天就梳理一下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三款。
蛋白粉类产品
蛋白粉最早出现在健身圈,但现在已是老年人柜里常客。宣称能补充营养、提升免疫力,还能养肝护肾,甚至有说法“适合所有慢病人群”。可事实真这么神吗?
首先,普通人群日常膳食蛋白质基本充足,根本不用额外补充。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其实70%以上中老年人蛋白质摄入并不缺。
蛋白粉摄入过量,反而会加重肾脏负担,尤其是本身肾功能一般的老人,长期大量吃,被专家直接警告:可能加速肾功能损伤。
蛋白粉价格贵,每罐动辄几百块到上千块,大多实际补益作用有限,更多是心理安慰。
微量元素补充剂
钙片、铁片、锌片、硒片……这些“瓶瓶罐罐”简直快成了老年人的“标配”。宣传上各种吓唬人,号称缺了某个元素就百病缠身。可真有必要吗?
很多微量元素,如果不缺根本不用补。盲目补锌、铁可导致重金属中毒,补钙也不是越多越好。多国研究发现,过量补充钙有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017年英国权威期刊数据显示,正常膳食基础上额外补元素,和单纯饮食调整相比,改善实际健康毫无明显差别,还容易“过犹不及”。
保健品的微量元素线下售价一般比药店贵2-5倍,有的还涉嫌虚假宣传,不少人被骗不自知。
灵芝孢子粉、虫草等“养生神品”
一说保健,灵芝、虫草立马上场。商家通常号称,孢子粉能“抗癌抗老”“调免疫”,虫草能“护肺补肾”,广告重量级。但真的有人因为常年服用逆转慢病了吗?
多项国内三甲医院临床数据显示,目前没有权威证据证明灵芝孢子粉、虫草确能显著改善慢病进展。很多研究都是小样本人群、缺乏对照。
部分产品号称的“高纯度孢子粉”,大多造假充次,有的甚至掺杂其他成分,长期服用容易加重肝肾代谢压力,易出现肝损伤、过敏、消化道反应。
虫草类保健品价格偏贵,一小瓶动辄千元,有些甚至用的是劣质原材料,彻底就是“花高价买风险”。
不少咖啡成分、防癌护肝“万能粉”其实也是上面套路。有些产品把大健康概念炒得太炫,连功效实验都没有通过官方认可。
其实,保健品本身如果按需服用,合规合量,通常不会致病。但问题是,很多人贪方便、贪新鲜、贪便宜,被营销洗脑,常常同时服用三四种甚至十几种保健品,这背后暗藏的健康风险远比你以为的多:
加重肝肾负担:保健品成分复杂,尤其不明成分长期摄入,代谢负担大,容易导致肝酶升高、肾小球损伤。
影响药效:很多保健品和慢病药物有相互作用,比如钙片、铁片影响部分降压/降糖药吸收,引起药物疗效减弱或者副反应。
虚高经济负担:2023年相关消费数据统计,中国家庭每年在保健品支出超过400亿元,其中80%用于广告宣传过度产品。
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被“灵丹妙药”耽误,没及时到真正医院看医生,不少人小病拖成大病。
心理依赖和“养生焦虑”:一旦形成“没吃就不安心”习惯,反而更易焦虑、对健康失去判断力。
怎么才能守护爸妈不被这些“包装漂亮”的保健品套路住?方法其实很简单:
需要特别补充,大部分健康人群仅需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如果确诊有营养缺乏、建议先去正规医院血检评估是否需要补充。
选产品认准“蓝帽子”标志,看清包装上是否写明“不能替代药物”字样,那些只有夸大宣传的产品别碰。
家里有慢性病用药史的老人,一定要提前与医生沟通。避免乱补保健品影响药效。
老年人消费需保持理性,警惕免费讲座、养生旅游、低价团购等推销套路,遇到价格特别高或宣传功能惊人的产品,十有八九是骗局。
年轻人多关心父母日常健康,帮忙查查产品成分,必要时让医生给出建议。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人。关注健康,从理解身体开始。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消费提示》
3.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
4. 《中国家庭保健品消费调查2022年度报告》
5. 《老年人营养与健康》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6.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相关政策解读》
7.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