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福州螺洲镇的空气里带着几分凉意。吴石的亲孙女吴红踩着石板路走来,停在一座青砖瓦房前,这是她爷爷吴石的故居。推开那扇老旧的木门,院子里的几棵老槐树落了一地叶子,墙面上的青藤攀附着砖缝,安静得能听见风吹叶子的声音。
吴红放慢脚步往里走,目光扫过墙上挂着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吴石穿着军装,神情沉稳。她伸手轻轻拂过照片边缘,指尖传来木质相框的凉意。小时候家里也有这么一张照片,她只知道是爷爷,却不清楚爷爷到底做过什么。
直到1973年,河南省民政厅的工作人员送来一张烈士证,她才真正明白,那个挂在墙上的爷爷,是位藏在隐蔽战线的英雄。
故居的堂屋里,摆着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是吴石早年用过的。吴红坐下来,翻开笔记本,里面的字迹工整有力。

她想起父亲吴韶成晚年常说的话,爷爷小时候读书快,乡里人都传他过目成诵。后来爷爷考进保定军校,又去日本陆军大学深造,凭着过硬的本事,在国民党军队里一步步做到高位,还得了“十二能人”的名头。
墙上的一组照片吸引了吴红的目光,那是吴石抗战时期的留影。有一张是在昆仑关战场拍的,照片里的吴石穿着沾满尘土的军装,眼神坚定。
父亲告诉过她,爷爷参加过武汉会战,也守过昆仑关,亲眼见过太多百姓流离失所,心里渐渐装下了更多人的安危。后来在何遂的牵线搭桥下,爷爷在1947年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隐蔽战线的一员。
里屋的展柜里,放着一份复制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吴红站在展柜前,久久没有挪动脚步。她知道,就是这份图,在1949年渡江战役前送了出去,图上把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标得清清楚楚,连团一级的兵力都写得明明白白。

爷爷当时在福州任职,还悄悄藏起了五百箱国民党的绝密档案,那些档案后来成了研究日本侵华历史的重要资料。父亲说过,爷爷当时常说“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他认准了人民才是根本。
展柜的另一角,摆着一支旧钢笔,是吴石在台湾时用过的。1949年,爷爷要去台湾,把父亲留在了大陆。现在想来,爷爷当时大概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在台湾的日子里,爷爷顶着“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名头,悄悄织起了一张情报网。1950年,因为蔡孝乾叛变,爷爷的身份暴露了。
吴红的手轻轻按在展柜玻璃上,玻璃映出她的脸。她听家里人说过,爷爷被捕后受了很多苦,一只眼睛都失去了光明,却从来没松过口。
临刑前,爷爷写下了“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诗句,现在这句话就刻在北京西山无名英雄广场上。爷爷牺牲后,奶奶王碧奎被抓,年幼的叔叔姑姑在台湾过得很艰难,海峡两岸的家人隔了三十多年才重逢。
阳光从天井斜斜照进来,落在堂屋中央的吴石雕像上。吴红走过去,细细看着雕像的眉眼,和家里那张老照片上的爷爷一模一样。她想起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父亲叮嘱她“你爷爷用生命守护信仰,你要用医术守护生命”。

后来她成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的眼科护师,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直到2013年退休。工作中遇到难办的事,她就会想起父亲的话,想起爷爷当年的坚持。
有游客认出了吴红,过来和她聊起吴石的事迹。吴红说着爷爷的故事,语气很平静,却带着藏不住的骄傲。她指着墙上的诗句告诉大家,爷爷到最后都没辜负自己的信仰。
临走前,吴红又看了一眼院子里的老槐树。她发现故居门口的鲜花每天都有人更换,雕像前常有少年停下脚步,把书包放在脚边,安安静静地看一会儿再走。
这些细节,让她心里很暖。她轻轻带上故居的木门,转身对身边的人说:“爷爷这一生都在沉默中坚守信仰,我为他感到自豪。”
风吹过螺洲镇的石板路,带着吴红的话渐渐远去。这座老旧的故居,装着一家人的记忆,也架起了一座桥,把英雄的故事从过去传到了现在。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