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中国爱将叛变,偷走机密投奔死对头,气得马斯克下全球封杀令

一个被马斯克亲自签下的AI天才,最后却成了他最头疼的人。

马斯克或许早已经习惯了巨头之间的竞争,但他大概没想到,这次让他焦头烂额的,不是OpenAI的下一代模型,也不是微软的市场攻势,而是一个29岁的中国工程师,李雪晨。

但就是他,用几步看似合法的操作,把Grok聊天机器人的核心代码带去了马斯克最不愿看到的地方:OpenAI。

这个转变只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让xAi损失惨重,气得马斯克下达全球封杀令令,决不能让他入职全球任何一家死对头公司。

跳槽是假,技术转移是真

李雪晨的离开,并不是一时冲动。从事后复盘来看,他的每一步离职轨迹,都像是提前排练过的剧本,目的明确、路径干净、掩盖得近乎完美。

2024年夏天,他先是连续两次出售xAi的公司股票,总共套现了约700万美元(按当前汇率约合人民币5000万元)。

这笔钱是他作为公司核心成员所持有的激励股份。公司方面虽然有所察觉,但出于尊重和信任,并未进行阻拦。

正是这份宽容,成了整个事件的起点。

7月底,他开始分批将Grok的核心代码复制到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几个移动设备上。

为了不引起注意,这些文件被重命名、加密,并伪装成普通文档。他还清空了操作记录,并对设备做了“还原处理”,试图掩盖数据转移的痕迹。

三天后,他提交辞职信,宣称“已经归还并删除公司所有数据”。这份看似标准的离职流程,一度让管理层没有起疑。

但很快问题就暴露了,8月中旬,xAi安全系统在一次例行审查中检测到数据异常。技术团队追踪后,发现异常源头正是李雪晨曾使用的工作账号。

马斯克在得知情况后,立刻下令启动内部调查,并亲自发声,要求李雪晨归还所有包含机密代码的设备和账号信息。

李本人随后带着律师返回公司,试图以“误操作”解释整个事件。但面对后台完整的操作日志,他最终不得不承认确实带走了一部分资料。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

技术团队在检查他提交的设备时发现,关键的Grok核心代码并不在里头。再次追问时,他只说了四个字:忘了密码。

马斯克随即将他告上法庭,并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指责其“背叛信任、转移核心技术”,引发全球科技圈广泛关注。

在加入xAi之前,李雪晨的履历几乎无可挑剔:北京四中出身,全国物理竞赛第二名,之后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多次获得校内外奖项,还曾在Google、微软等顶级科技企业实习。

2021年,他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人物Geoffrey Hinton。在这里,他不仅拿下了国际机器学习大会的杰出审稿人奖,还在差分隐私、模型鲁棒性等前沿方向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可以说,他是那种任何科技公司都希望拿下的人才。

爱将背叛,旧仇未了又添新恨

2023年,xAi成立不久,马斯克就亲自向他发出邀请,不仅给出优厚薪酬,还承诺他将直接参与公司最重要的项目Grok的核心研发。

李雪晨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梦幻offer,并在2024年2月正式加入xAi。

他在团队内部的表现也十分亮眼,不仅技术能力出色,对产品方向也有清晰判断,甚至多次在社交平台上表达对Grok项目的认可和自豪。

但就在外界以为他会成为xAi下一阶段技术领头人时,一切却急转直下。

他的突然撤离,不仅让xAi措手不及,更让整个行业开始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个拥有完美履历、前途无量的年轻人,选择以近乎自毁的方式转投对手?

是为了薪水?不太可能,xAi给出的待遇已经是行业顶级。

是为了平台?OpenAI确实是全球最强AI公司之一,但也并不至于让他冒这么大风险。

更现实的解释是,李雪尘以为自己能在技术与法律之间踩着灰色地带跳槽,却没料到马斯克会将事情闹大,直接打到法院。

2015年,马斯克曾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最初目标是“非营利性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但到了2018年,由于理念分歧以及对OpenAI日益商业化的不满,他选择退出董事会。

此后,OpenAI与微软深度绑定,推出了ChatGPT,快速成为全球AI市场的霸主。相比之下,马斯克的xAi则是后来追赶者。

2023年,xAi正式推出Grok,直接对标ChatGPT。两者在模型能力、数据训练集、产品定位上,几乎是针锋相对。

马斯克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OpenAI“违背初衷”“技术不透明”,而OpenAI方面虽然没有正面回击,但也在人员、技术、市场等多个层面上与xAi展开激烈竞争。

对于马斯克来说,这不是单纯的员工离职,而是OpenAI对xAi核心资产的技术渗透。

而在法律上,如果李雪晨的行为被认定为“有意识地将商业机密带往竞争对手”,那么无论他是否入职OpenAI,后者也可能陷入连带责任。

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发声后,并没有直接点名OpenAI,却通过法律途径设置了“禁止接触”条款:只要案件未结,李雪晨不得以任何形式加入OpenAI。

AI行业发展速度极快,核心技术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像李雪晨这样的顶级工程师,往往拥有对公司模型架构、算法细节、训练策略的第一手了解。

李雪晨的案例之所以特别,就在于他的行为已经明显超出“正常流动”范畴。他不仅提前套现,还主动转移数据、隐藏操作痕迹,甚至拒绝配合调查。

换句话说,他不是想跳槽,而是想带着技术一起跳。


参考资料:

中国工程师窃xAI机密投奔OpenAl

XAI起诉前员工、斯坦福博士李雪晨,指控其在加入OpenAl前窃取Grok的尖端AI技术机密并出售700万美元公司股份,涉嫌故意掩盖罪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科技   死对头   爱将   机密   中国   全球   技术   公司   核心   操作   微软   数据   模型   代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