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秦尹
01
手机,底层孩子唯一的「精神快餐」。
去年十月,回了趟老家。
在二叔家,遇到多年未见的堂妹,不禁感叹时光的魔力,让一个小女孩一夜之间出落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很可惜,我在她身上没有看到半点年轻人该有的朝气与活力,反倒呈现出她这个年纪不该有的萎靡与颓唐。
从我进二叔家门,到吃罢午饭,再到离开,全程三四个小时,堂妹始终躲在房间里刷着手机,既不和任何人说话,连吃饭都懒得出来。
从二娘那了解得知,这已经成了堂妹的日常,她试过劝阻,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堂妹甚至会把门反锁起来,来对抗的她的介入。
“这娃看手机把魂丢了。”
二娘的语气里充满无奈。
02
时隔一年,再次听到堂妹消息,她已从一所中专院校毕业。
为了堂妹的就业,二叔一家操碎了心,各种托关系找门路,终是没有着落。
学历低是一方面,主要原因还是沉迷手机带来的恶果。
长期沉迷于手机,使她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未能建立起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
平时与人交流尚且吃力,又怎能在面试中清晰、有条理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呢?
据二娘讲,堂妹几乎每次都栽在面试上,面对人家的提问,她是一句话都说不出。
不仅如此,由于沉溺短视频,看了太多与实际不符的「精致生活」,使得让她忽略了自身条件,找工作时眼高手低,吃不了工厂的苦,也看不上服务员的累,总想找一份钱多事少的轻省工作。
看着二娘顶着毒辣的日头每天给人捆菜只能赚50元,看着二叔忍着腰伤在工地里风吹日晒,再看着堂妹气定神闲不为所动的模样,真让人有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揪心与无力。
03
农村孩子被手机绑架,已不是新鲜事。
记得我小时候,农村孩子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上树掏鸟窝,下河摸泥鳅,田埂上追逐打闹,树荫下听老人讲古。
那个时候,我们手里有弹弓、毽子、沙包、铁环、陀螺、木剑……唯独没有手机。
我们的童年与泥土、草木、溪流紧密相连,是在汗水和嬉笑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而现在,广阔的田野依旧,却很难见到孩子奔跑的身影,村头巷尾,一个个小小的背影,低着头,蜷着身子,指尖在手机屏幕上游移。
他们的世界,被塞进了冰冷的屏幕之中,手机不仅吸走了他们童年的乐趣,还吸走他们身上那股属于乡野的灵性与生气。
早早戴上了眼镜,却没学到多少知识,刷视频打游戏导致脊椎弯曲,习惯性沉默,失去了与现实对话的兴趣和能力。
不敢想象,这些孩子将来如何在内卷和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上立足?
04
很多家长会批评甚至体罚手机成瘾的孩子,但是这种方式不仅没用,反而是对孩子的双重伤害。
我们在讨论手机对孩子的戕害时,不能不看到阶层差异的影响。
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首先被剥夺的就是选择权。
有钱家庭孩子的世界是丰富的,他们的课余时间可能被书籍、兴趣班、旅行、博物馆填满。
手机对他们而言,只是众多工具和娱乐方式中的一种。
而底层家庭孩子的世界往往是贫瘠的,父母为生计疲于奔命,无暇陪伴,家庭经济条件,也无法支撑起其他课外活动的开销。
于是一部廉价的智能手机,就成了最便宜、最便捷的替代父母陪伴的工具。
可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没有意识到,贫困本身就会消耗心智资源,而手机成瘾则榨干了最后一点余额。
在玩手机这件事上,父母和孩子通常处于对立面,父母生气孩子沉迷手机,孩子生气父母不让自己玩手机。
但站在一个旁观者角度,我觉得父母是没有错的。
我们没法要求那些为生计奔波的底层父母在努力养家的同时,还给予孩子充足的陪伴和理解,简单粗暴的制止,已是他们在筋疲力竭时所能给出的最直接,也最无奈的保护。
当然孩子也是没错的。你要求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底层孩子在孤独、枯燥甚至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里,完全依靠自己去对抗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苛求。
别说孩子,大人又有几个能做的呢?
手机自然更没错,它只是一台不断执行人类赋予它指令的机器。
真正应该被看见的,是资源分配的不公,是资本对底层人时间和注意力的掠夺,是愚民和疲民的系统性设计。
不能再这样下去,是时候为我们的未来呼号了。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