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过度疲劳”的信号,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千万要重视!

“王阿姨,您最近怎么气色不太好?”清早诊室里,60岁的王慧敏刚坐下,医生就关切地问。

王阿姨苦笑着摇头:“这段时间总觉得累,晚上没精力做饭,白天走两步腿就发软,人特别易怒。”她还以为自己只是没休息好,熬过这段忙碌日子就好了。

可体检查出来,血压竟比上个月高了许多,心电图也出现了异常。

医生扶了扶眼镜,意味深长地说:“有些疲劳,可不是简单的熬一觉能缓过来的。如果放任不管,后果可能比您想象得严重得多。”

你会不会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以为“多休息”、“多补一觉”就能解决身体的“累”,但现实却一再提醒你,过度疲劳并不只是短暂的不适,而可能是疾病在悄悄敲门

身体的信号一直在,你能否读懂?今天我们来解读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过度疲劳”警报信号,以及科学应对的方法。

很多人平时觉得累、无力、不专注,往往以为“正常”,其实隐藏着重大隐患。哪些疲劳必须格外当心?背后机制又是如何?尤其是第3种信号,90%的人都误以为自己只是“忙过头”!

“过度疲劳”真是一觉就能缓解吗?专家有话说

很多人以为疲劳无非是休息不够、干活太多。其实在权威健康调查中,高达23.4%的中老年人报告“持续性无原因疲劳”,医学上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FS)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这类持续超过2周的明显乏力,会显著提高心梗、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风险(上升18%~27%)

为什么“过度疲劳”危险?

身体代谢紊乱。就像机器连轴转长时间不检修,内部零件损耗大,容易“出故障”。

内分泌、免疫功能被拖垮。哈佛医学院的跟踪研究发现,慢性过劳人群的应激激素水平异常,免疫机能下降,感染风险高出一般人30%以上

精神状态下滑。2023年中华医学会的研究数据指出,持续性疲劳人群抑郁症、焦虑症发病率增加至正常人的2倍

这些警报往往不只是“累”,而是可能引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认知功能障碍的信号。如果你总感到力不从心,别光怪自己“精神差”,背后的健康危机需要被正视!

警惕!坚持“硬抗”过度疲劳,三个月后可能有这5种变化

长期忽视过度疲劳,身体会发生哪些明显变化?专家建议特别关注以下几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

1、睡不醒、夜醒频繁:
不少人本来觉得“加班累了晚上更好睡”,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权威数据表明,慢性疲劳者夜间清醒频率上升2倍以上,早醒、梦多、入睡困难随之而来。这是大脑神经递质紊乱、褪黑素分泌减少的结果。

2、小病不断,免疫力下降: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医院数据显示,易疲劳人群一年内患感冒、咽喉炎等小病风险高出26.8%,皮肤、胃肠、支气管等抗病力全面减弱。免疫系统“报警”,难以有效防御外来病原

3、情绪暴躁、易怒抑郁:
北大心理健康中心报告,长期身体和心理疲劳的人,易怒、消极情绪发生率飙升37%。家庭关系、工作表现都受影响,就像被“无形枷锁”困住。

4、记忆下降,注意力难集中:
上海交通大学健康调查统计,过度疲劳人群认知能力下降率高达33%,很容易忘事、无法持久专注,甚至逐步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5、血压、血糖波动大,心率异常:
权威心血管杂志分析显示,夜间血压高出同龄人平均15mmHg,空腹血糖波动率增加,心律不齐、胸闷、头晕等症状频发。如果是中老年人,更需警惕心源性猝死风险。

尤其是第3个信号“情绪暴躁”,很多家庭以为只是“更年期”或“压力大”,却没意识到其根本来源于生理健康系统整体过劳

怎么缓解?医生建议用这3招调整“过度疲劳”

疲劳是不可单靠“躺平”或吃补品解决的。科学调理和小习惯调整,才是真正的有效方案。

1、有效休息有章法:
不仅是“睡够时间”那么简单,更关键的是“提质”。建议每日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固定作息点,不赖床。睡前1小时避免看手机、电脑,创造静谧的入睡环境。有条件的可中午短暂休息20分钟,帮助恢复精力。

2、均衡营养,辅助补能:
过度疲劳会消耗人体B族维生素、铁、锌等。饮食建议多样化,每天摄入250-300克蔬菜、1个鸡蛋、20克坚果,适当吃点全谷物。不迷信补品,但缺乏时及时补充微量营养素,避免吃辛辣、油腻食品加重消化负担。

3、加强“动静平衡”锻炼:
过度疲劳并不是“完全静养”。最新中华医学会建议: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太极)。运动有助于激素平衡、提升内啡肽分泌,改善心理状态,同时加强心肺功能。当然,根据个人基础情况灵活调整强度。

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慢性疲劳综合征诊疗指南》

《哈佛医学院慢性应激与健康报告》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数据年报(2023版)》

《中国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

《心血管健康与过劳关系研究(2022)》

《北大心理健康蓝皮书》

《上海交通大学健康数据汇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养生   警报   疲劳   信号   重视   身体   健康   数据   易怒   心血管   人群   医生   风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