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过半百,才算真正活明白了。前半生像上紧了发条的陀螺,为名为利为家庭,身不由己地旋转。五十岁这道门坎,一脚迈过去,天地豁然开朗。往后余生,不求闻达,但求两件事:身子骨舒坦,心窝子自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年轻时听着像口号,五十岁后才知是金玉良言。它就像一辆陪你跑了半辈子的老车,零件难免磨损,你得精心保养,才能继续远行。我认识一位退休的领导,昔日饭局不断,推杯换盏,退休不到半年,三高就找上门来。他幡然醒悟,如今每日清晨公园打太极,晚饭后河边溜达,药量竟减了大半。他常念叨,什么琼浆玉液,都比不上清晨那口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吃饭也得讲究个“度”,年轻时狼吞虎咽,如今晚餐多吃半碗,夜里便辗转难眠。隔壁六十八岁的刘老师腰板挺直,走路带风,他的秘诀是“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睡眠更是重中之重,以前熬夜是家常便饭,现在一晚没睡好,三天都缓不过劲。我发现睡前热水泡脚,泡到微微发汗,比什么都管用,一觉睡到大天亮。运动也得量体裁衣,跑步伤膝盖,我便改成了游泳,人在水中浮着,关节毫无负担,游完通体舒泰。楼上老张天天倒着走,竟也走好了多年的腰痛。身体是座老宅,得定期检修,小病小痛及时就医,莫要拖成大患。

光有皮囊的舒适还不够,灵魂的丰盈才是真正的富足。五十岁,终于可以卸下伪装,为自己活一回。工厂干了四十年车工的王师傅,退休后竟拿起了画笔,从歪歪扭扭到办起小型画展,他说那种创造的激情,仿佛又回到了第一次开动车床的青春岁月。人活着,总得有个能让眼睛发光的念想。这个年纪,也该学会拒绝,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耗费心神。那些让你心生郁结的人,不如渐行渐远。把宝贵的时间留给三五知己,留给膝下儿孙,甚至留给自己发发呆。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人生路,终究要他们自己走。父母能做的,是提供建议,而非包办代替。想通了这点,心里顿时海阔天空。手握沙子,攥得越紧,流失得越快。读书旅行,都是给心灵开窗。我每月坚持读两本书,不为记住什么,只为那份沉浸其中的专注。去年和老伴同游桂林,竹筏漂于漓江之上,山水如画,所有烦恼烟消云散。见多识广,心胸自然开阔。更要学会与自己和解,谁的人生没有遗憾?想当作家的我,最终做了半辈子文书。可转念一想,我毕竟发表过散文,女儿的作文还得过我的指导奖,这么一想,心里也就释然了。

身心本是一体,互为表里。心里憋屈,身体容易闹毛病;身子不爽利,心情也难晴朗。我们小区的陈阿姨就是最好的证明。五十五岁那年老伴离世,她消沉了一年。后来在女儿劝说下进了老年大学,学书法,练声乐。如今每日笔走龙蛇两小时,周末还参加合唱团。她说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唱歌时气息在体内流动的感觉,让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还活着。心情一好,多年的偏头痛竟也不药而愈。反观老李,退休前是副局长,退休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嫌外面吵,嫌走路累。结果越不动越懒散,去年再见他,才六十二岁,竟已坐在轮椅上,眼神都黯淡无光。

五十岁以后的日子,关键字就是一个“慢”。慢走,慢食,慢语。年轻时比谁跑得快,如今要比谁走得远。我如今每日六点起身,阳台伸个懒腰,看看盆栽的辣椒又红了几颗。早饭后去菜市场,不急着买,先和相熟的摊主唠上几句家常。下午小憩片刻,然后写写画画,看看闲书。晚饭后与老伴河边漫步,看夕阳染红河面。这种日子,年轻时觉得索然无味,如今却品出了醇厚的滋味,如同文火慢炖的老汤,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人生下半场,发令枪早已打响。这次不比速度,比的是谁能笑到最后,笑得最舒心。照顾好这副相伴半生的皮囊,放飞那颗被压抑多年的灵魂。衣服穿宽松些,饭菜吃清淡些,步子迈从容些,心事放简单些。公园里那些精神矍铄的老人,无不是把这两件事做到了极致。他们下棋时专注,散步时悠然,活得从容又体面。让身体处在最舒服的状态,让灵魂享受最自在的时光,这样,才算不枉来这人间走一遭。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