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面包店扔掉“新鲜面包”,浪费食物为何成常态?

前两天,一段视频让上海万象城的一家网红面包店冲上了热搜。

不过,这次不是因为排队盛况,而是因为一个“令人窒息的操作”。

监控画面显示,店员把一筐筐还冒着麦香的面包直接塞进黑色垃圾袋。

有人当场质疑:“这些面包不是还有两天的赏味期吗?为什么不打折卖?”店员的回答干脆利落:“规定就是当天销毁,打折会影响品牌调性。”

一时间,网友炸开了锅。

好好的面包,刚出炉时标价几十块,如今却连进慈善箱的资格都没有,直接入了垃圾桶,这合理吗?

其实,这种“宁扔勿折”的现象并不稀奇。

从面包店的垃圾桶到家庭的餐桌,食物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13亿吨食物被白白浪费,这些浪费的粮食足够养活数亿人。

而在我国,餐饮环节每年浪费的食物,足以供2亿人一年口粮。

打个比方,当你随手倒掉一碗剩饭时,可能就有一个家庭在为下一顿饭发愁。

面包扔掉背后的商业逻辑

这种“当日销毁”的规定看似冷酷,但对网红面包店来说,却是商业逻辑下的无奈之举。

首先,“当天现烤”是网红面包高溢价的核心卖点。

一旦降价卖剩余面包,消费者会对品牌的新鲜度产生怀疑,长期还可能损害品牌调性。

其次,捐赠食品也没那么容易。运输、储存需要投入人力物力,食品安全出了问题,还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相比之下,把面包直接扔掉反而成了成本最低的选择。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国外也很常见。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40%的食物被直接丢弃。

超市因为“卖相不好”下架的蔬菜、餐馆没吃完的套餐,甚至面包店当天没卖完的糕点,都会毫不犹豫地进垃圾桶。

虽然法国在2016年通过法律,要求超市必须把未售食品捐赠给慈善机构,否则最高罚款7500欧元,但这类立法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少数派。

大多数国家,食品浪费依然是商业利益优先的结果。

法律和政策的力量

在我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为应对食物浪费提供了法律保障。

比如,餐饮企业现在会主动提示顾客“适量点餐”,超市也会对临期食品进行折扣处理。在此基础上,政府还通过“光盘行动”等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食品浪费问题的关注度。

同时,政府也在积极支持食品银行、社区共享冰箱等公益项目,为临期食品的流转搭建绿色通道。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推出了激励政策,比如对捐赠食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

当政策红线划定底线,激励措施创造动力,再加上企业的创新实践,食物浪费问题终将得到有效缓解。

让食物找到“更有尊严的归宿”

总的来说,食物浪费问题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消费者到企业,再到政策制定者,每个人都可以为减少浪费出一份力。

希望有一天,那些曾被扔进垃圾桶的面包,能找到“更有尊严的归宿”

食物来之不易,浪费它却太容易。

珍惜粮食,不仅是对资源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尊重,更是对社会责任的践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面包店   常态   面包   新鲜   食物   何成   食品   垃圾桶   企业   调性   当天   超市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