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家预言:若都不生二胎、三胎,50年后中国人口将变成5.8亿

郎咸平作为著名的经济学家,曾做出这样的预测,他表示如果生育率持

续低迷,50年后中国人口将骤降至5.8亿,不到当前14亿人口的一半

毕竟2023年,中国出生人口仅902万,比2017年的1758万几乎腰斩,而且2024年虽微升至954万,但死亡人口高达1093万,全年净减少139万人,最为主要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人口负增长

那么,为何生育率下降这么厉害?我们又该如何提升生育率呢?

生育寒流的枷锁

从2016年放开二胎之后出生人口达到1846万,到2024年出生人口仅有954万,中国的出生率可以用腰斩来形容。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仅有1.09,上海更是只有0.6,远远低于国际人口生育率2.1的标准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个数字比一直被"少子化"困扰的日本还低——2024年日本的生育率还在1.15到1.20之间。

传统文化里讲的“多子多福”,父母那辈常说得“一个也是带,两个也是养”。可如今年轻人的态度早已悄然转变:“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

为什么?说到底,还是“生不起、养不起、顾不起” 这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有数据显示,养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平均得花费68万,要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个数字更是高得吓人。

但这还只是明面上的账。从孕期检查到分娩费用,从奶粉尿布到课外辅导,每一笔支出都在提醒着年轻人:生育是一项昂贵的投资

更让人头疼的是没人带孩子,很多双职工家庭不得不请老人帮忙来带孩子,或者其中一方放弃工作在家全职带娃。

而选择后者的,大多是企业中的女性,这就会面临另一个问题:职场环境对女性的歧视

尽管产假政策在不断延长,但是很多女性休完产假回去之后,却发现岗位早已被替代,升职加薪更是与自己无缘。

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观念也变了,越来越多年轻人不再将"生孩子"作为自己人生的必选项。

他们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在意生活质量的保障。

育儿方式也从"数量"转向"质量"——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而是教育、陪伴、资源的全方位投入。

可是投入越多,焦虑越重。

"内卷"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后别人太多,也开始“随大流”给孩子报兴趣班、辅导班等各种课外培训机构。

一顿操作下来孩子不仅没了休息时间,家长的钱包也变得空空如也。

而最终,很多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却可能面临着就业难、工资低的现实,仿佛是一场"高投入低回报"的漫长投资。

有家长坦言:"看着孩子每天写作业到深夜,周末还要赶场各种培训班,我不禁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给孩子的生活吗?"

于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生孩子,到底值不值得

老龄化社会的挑战

就在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同时,中国的老龄化正在加速。

研究预测,2024—2050年间,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将呈现先慢后快的下降趋势,到了2050年可能就只有7.53亿人了。

与此同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在2035年突破25%,2050年可能高达35%,形成每10人抚养6.8人的超高龄社会结构。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养老金支出压力加大,医疗资源紧张,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逆转。

养老金的本质是一个巨大的水池:正在工作的年轻人不断通过缴费向里面注水,而退休的老人则从中取水

过去,我们可能有5个甚至10个年轻人在为一个老人注水,水池的水位自然能保持稳定甚至上涨。

但到了2050年,局面将彻底逆转。“每10人抚养6.8人” 的现实意味着,几乎每1.1个劳动力就要支撑1个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发放。

注水的人急剧减少,取水的人蜂拥而至,水池的水位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而随着老龄化的加剧,我们对医疗资源的需求将不再是线性增长,而是指数级的爆发。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这些与年龄强相关的疾病将成为社会的常见病。

届时,大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挂不上号、排不到床位、手术要等半年……这种“医疗挤兑”现象可能从偶然变为常态。

老龄化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劳动力短缺,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物流业、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发现年轻人越来越少,劳动力成本飞速上涨。

建筑行业尤为明显,过去工地上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主,现在50岁以上的工人占比已经超过30%。

面对着越来越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也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试图扭转局面,但能成功吗?

政策的支持

2025年1月1日起,国家为符合规定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发放3600元育儿补贴,直至孩子年满3周岁。

同时地方政府也开始发放育儿补贴,其中呼和浩特推出阶梯式补贴:生一孩能一次性拿到1万元,二孩分5年发5万,三孩及以上分10年发10万。

山西把婚假延长到30天,产假再加60天,还给育儿假,让年轻人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

武汉对生二孩、三孩的家庭给购房补贴,二孩6万,三孩12万,实实在在减轻了住房压力。

8月份,国务院还出台关于幼儿园相关政策,其中明确规定,全国公办幼儿园免除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民办幼儿园则参照同类型公办园标准减免。

除此之外,国家财政也是大力支持,5万元以上消费贷,可用于支付托育服务、辅助生育治疗等生育相关费用。

更贴心的是,这笔贷款还能享受财政贴息——相当于政府为家庭承担部分利息成本,原本每月需偿还的贷款利息可能直接减少数百元。

这些政策,无一不在试图减轻生育、养育、教育的负担,让"想生"却"不敢生"的群体多一些底气。但我们也看到,这些措施的效果需要时间检验,且不同地区的实施情况也存在差异。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鼓励生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光靠补贴、假期还远远不够,更需要教育公平、职场平等、住房支持、养老保障等多方面的制度协同。

特别是在教育资源分配、职场性别平等、住房价格调控等方面,还需要更多深层次的改革。

事实上,我们不用太纠结于“5.8亿”这个数字本身。欧盟总人口不到4.5亿,但里面有德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科技、经济都很厉害。

这说明只要能把人口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算人口规模小一些,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咱们要做的,不是害怕人口减少,而是通过完善社会保障、推动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参考消息:

https://news.fznews.com.cn/gngj/20250828/939Yr937Ri.shtml

https://news.cyol.com/gb/articles/2025-01/17/content_NV2YARt8WV.html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3

标签:育儿   年后   专家   经济   生育率   人口   年轻人   孩子   产假   劳动力   养老金   幼儿园   水池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