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还将继续?官方消息:3类老房子满足条件继续全拆重建

上周接待咨询时,郑州的林阿姨说她住的砖混老楼在拆迁名单里,征收方最初给1万元/㎡,比周边二手房低2000元。

这让我想起2025年补偿新政里“不低于市场价”的硬规矩——后来评估机构参照三个月真实成交价,最终把标准调到了1.2万元/㎡,80㎡的房子多补16万。

但为何仍有项目卡壳?我梳理了三类必拆房屋的实操案例,发现争议远不止钱的问题。

拆迁新政:三座城市的三种答案

2025年10月,三则来自不同地区的新规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老房拆迁的条件与路径。

宁夏发布的《土地征收管理办法》将于11月1日正式施行,特别强调“与土地所有权人签订补偿安置协议比例应达100%,与使用权人签订比例不低于90%”。

襄阳同期出台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办法,明确了六类可征收房屋的公共利益情形,包括国防外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旧城区改建等。

福州则针对危险住房出台了更为精细的《零星危险住房自主更新改造实施办法》,提出对“不具备成片开发建设条件”的零星危房,可采取拆除重建和加固修缮两种方式。

三地政策虽各有侧重,但都指向了三类将继续全拆重建的老房子:危房集中区域、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地段、以及因公共利益需要征收的房屋。

三类房屋背后的三重博弈

1.核心区危房:安全刚需与补偿预期的落差

上海徐汇天钥新村的90岁王老先生,起初因怕折腾弃权签约。这类D级危房本是“优先拆改”对象,上海给出的补贴标准是每户15万+800元/㎡,但老人更在意生活习惯的延续。

最终工作组承诺按他的习惯布置新家扶手、家具,才打动了他。反观某三线城市,同是危房改造,因只按“面积一刀切”补偿,忽略独居老人过渡需求,签约率停滞在58%。

数据显示,2025年这类项目的投诉中,“补偿方式僵化”占比达37%。

2.重点项目旁老房:规划红利与参与感的失衡

苏州某商铺业主拒搬的案例很典型:120万补偿款只到账80万,征收方要求“先搬后补”。这明显违反“先补偿后搬迁”的规矩,最终40万尾款3天内到账才解决问题。

更深层的矛盾在杭州浙工新村显现:548户自筹4.7亿重建,房价从3万涨到4.5万,关键在于开了22场座谈会,打磨出27个户型方案。

而某地铁沿线项目因未公示规划细节,居民担心安置房位置偏远,即便补偿达标,签约率仍不足七成。

3.历史街区改造房:文化保护与利益兑现的焦虑

成都金牛区某历史街区项目,开发商承担全部成本,居民零出资却能享房价40%涨幅,但仍有居民犹豫。究其原因,是过往有类似项目承诺的文创配套未落地。

2025年新规新增“文化保护奖励”,浙江某街区拆迁时,合规老房除基础补偿外,每平米多补500元,但要求签署配套建设监督协议——这招让签约周期缩短了半个月。

全拆重建的关键在“精准匹配”而非“标准统一”

住建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拆重建项目中,采用“一户一议”+第三方监督模式的,签约率平均达92%,比传统模式高35%。

天钥新村的100%签约不是偶然:从意愿征询到户型定稿,历经二三十稿打磨,连智能马桶圈需求都纳入设计;杭州的成功则证明,居民参与度直接决定项目成败。

说到底,三类老房的拆建不是“政策下达-居民执行”的单向流程,而是民生需求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补偿款要够实在,沟通要够深入,承诺要够靠谱——这才是拆迁新政真正的“硬规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财经   条件   消息   官方   危房   项目   居民   新政   街区   房屋   新村   规矩   公共利益   需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