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晚年才明白:夫妻之间,最怕的不是吵架,而是这个

世人常以为,夫妻至疏,莫过于争吵时的面红耳赤,言语如刀,恨不能将平生最伤人的话尽数掷向对方。

然而,待到人生的夕阳斜照,霜染鬓发之时,方才彻悟:最可怕的,并非那电闪雷鸣的喧嚣,而是喧嚣过后的万籁俱寂;

不是那言辞激烈的争吵,而是连争吵的欲望都已熄灭后,那弥漫于一室之内,深入骨髓的——静默

这静默,并非月下并肩时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亦非老友对弈时那种心神交融的安宁。它是一种冰冷的、沉重的、了无生气的存在。

它如同一张无形的、却密不透风的蛛网,将两人温柔地、却又坚决地隔绝在两个永不相通的世界。

它盘踞在客厅的沙发上,他看他的新闻,她织她的毛衣,屏幕里的悲欢与她手中的针线,是彼此宇宙里毫不相干的星辰。它更凝固在夜晚的卧榻之侧,听得见的,唯有自己的心跳与呼吸,那咫尺的距离,恍若隔着天涯的鸿沟。


这死水般的沉寂,其可怕之处,首先在于它的“日常性”。它不像狂风暴雨,来时猛烈,去后尚有草木的清新与天空的澄澈。它如梅雨时节连绵的阴湿,无声无息地浸透生活的每一寸肌理,腐蚀着情感的每一处榫卯。

它让家,从一个温暖的港湾,变作一座华丽的囚笼。四壁辉煌,心若荒原。两人在其中,循着固定的轨迹运行,像两颗被设定好程序的星球,没有碰撞,也没有交流,只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恒久的秩序。这便是“相对无言”的境地,眼中不再有对方的身影,言语成了多余的奢侈,情感在日复一日的漠然中,被风干成一片枯叶。


若这静默再深入一层,便成了“言不由衷”。这比完全的沉默,更显悲凉。这时的言语,不再是沟通的桥梁,而成了维护表面和平的幌子,成了确认疏离的界碑。

“晚饭想吃什么?”

“随便。”

“今天天气不错。”

“嗯。”

这些话语,精准地避开了所有真实的情感与思想,像舞台上敷衍的台词,只为勉强将这场名为“婚姻”的戏唱完。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合谋,双方都默契地不再尝试触碰对方的内心,因为都知道,那里已无回应,只有空洞的回声。于是,所有的关心止于皮毛,所有的交谈流于表面。这便是情感的“脑死亡”,机体尚存,维系机体的最后一点精神联结,却已宣告终结。


及至最后,最残酷的,莫过于那种“求静默而不得不然”的无奈。年轻时争吵,背后往往藏着求关注的渴望,藏着希望对方“懂我”的急切。那怒火,是生命力的一种扭曲的表达。而晚年,当生命的河流渐趋平缓,当看惯了秋月春风,许多事便觉得“不值得”了。不值得费心去解释,不值得费力去辩白,甚至不值得为之动一丝情绪。这不是豁达,而是心如死灰的寂灭。于是,你选择沉默,我也还以沉默。这沉默里,没有怨恨,没有不满,只有一种巨大的、弥漫性的疲惫,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对改变的彻底放弃。

由此观之,吵架至少意味着,双方还在同一个战场上,还在为某种统一或征服而“斗争”。那声响本身,便是对关系仍在乎的证明。而静默,则是单方面乃至双方共同挂起的免战牌,是灵魂的悄然撤离,是情感世界里一座无人再愿修缮的、渐渐风化的荒城。


人到暮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方才惊觉:一生相伴,最珍贵的,原来不是从未红过脸,而是争吵之后,依然有勇气和欲望,去打破那令人心寒的静默,重新伸出手,说一句:“我们,再说说话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美文   晚年   沉默   情感   言语   机体   莫过于   默契   月下   秋月春风   由此观之   免战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