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浙江省博物馆门前,一群大学生正以“15分钟一个展厅”的速度穿梭于各个展馆之间。他们手持手机,在镇馆之宝前匆匆驻足,熟练地摆出各种姿势拍照,然后立即赶往下一个“打卡点”。这种被戏称为“文化特种兵”的现象正在全国各大博物馆上演,引发我们对当代文化消费模式的深刻思考。当博物馆沦为拍照背景板,当文化体验简化为朋友圈的九宫格,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如何重建博物馆的教育本真?
近年来,18-25岁观众成为参观博物馆的主力人群。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年轻参观者的人均停留时间仅38分钟,且参观行为呈现出明显的浅表化特征。浙江省文物局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参观者会拍摄“镇馆之宝”,但仅7%能准确描述文物特征,更令人震惊的是,几乎没有参观者完整阅读过三个展板说明。这种“快餐式”参观背后,折射出当代文化消费的深刻异化现象。
这种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目的的异化,参观行为从获取知识异化为收集社交货币。其次是行为的异化,从专注观赏异化为碎片化拍摄。第三是价值的异化,从精神滋养异化为虚荣满足。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重要视角。他指出,浅层文化消费不仅不能真正提升文化素养,反而会强化社会区隔,使文化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性符号。而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强调的“”视域融合“”概念,则揭示了深度博物馆体验的本质——观众与文物之间展开的跨时空对话,是古今视域的创造性融合。
“真正的博物馆教育应该像良渚玉琮的孔道,让古今精神在此贯通。”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博物馆作为文化中介的重要功能。良渚玉琮的孔道既是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连接天地的象征。同样,博物馆教育应该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通道。然而,当下的“打卡式”参观恰恰阻碍了这种精神的贯通,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被严重弱化。
值得欣慰的是,浙江省博物馆的系列革新尝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首先是通过“时间重塑”打破参观的匆忙节奏。“孤山夜话”项目邀请观众在闭馆后留宿,在静谧的夜晚与文物独处,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参观者得以真正“看见”文物。其次是“叙事革新”,用“如果文物会说话”的拟人化标签替代教条式说明,如将唐代铜镜的说明改为:“我曾见证过多少女子的晨妆,你现在看到的,是跨越千年的对视。”这种叙事方式极大提升了观众的代入感。第三是“参与设计”,通过邀请大学生策划“宋韵青年”特展,将参观者身份转化为文化传播者。
博物馆不应是文化消费的终点站,而应是精神启蒙的始发站。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重建与文物的深度连接。破解打卡式参观的困境,同样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对博物馆而言,要创新展览形式,如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唐代服饰工作坊”,让参观者亲手体验织物制作;对参观者而言,则需要调整心态,从“到此一游”转向深度对话。唯有打破“打卡式”参观的桎梏,让驻足代替匆忙,让思考代替拍摄,让对话代替浏览,才能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在当代青年心中,完成文化血脉的传承。
在这个意义上,博物馆教育的回归,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关乎民族精神的延续。当年轻一代学会在博物馆里静心驻足,与历史对话,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建立,文明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这或许就是破解“打卡式”参观困境的终极答案——让博物馆重新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文化殿堂。(徐睿泽)
更新时间:2025-08-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