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如何防治“情绪中暑”?快来领取你的情绪降温指南

#长沙头条##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处暑节气,夏季的燥热逐渐收敛,但“秋老虎”的余威仍在,加上昼夜温差增大,人体容易出现“情绪中暑”的困扰。

45岁的张先生是一家科技公司的高管,平日工作节奏紧张,常熬夜加班。入夏后,他发现自己变得异常烦躁——开会时容易发火,夜间辗转难眠,偶尔还会感到胸闷心悸,甚至有一次在办公室突然头晕目眩。

张先生来到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医。心电图显示轻度心律不齐,但心脏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接诊的心血管内一科朱筱婧副主任医师介绍,夏季高温叠加长期压力,导致其“情绪中暑”,中医称为“心肝火旺”,若不及时调理,可能影响心脏健康。

张先生不解:“以前从没这样,为什么今年特别明显?”医生解释:“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调节能力下降,加上夏秋之交‘阳消阴长’,暑湿热邪未尽,若长期熬夜、情绪压抑,就容易引发心气血失衡。”

夏秋之交为什么要警惕“情绪中暑”?

1.中医视角:夏秋之交与“心肝”的关系

夏季余热未消:处暑虽标志着暑热渐退,但“秋老虎”仍会带来高温天气,暑湿热邪容易郁积体内,影响心神。

肝气易郁:秋季主“收敛”,若心理压力大、作息不规律,容易导致肝郁化火,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等。

心气不足:夏季过度耗伤心阳,入秋后若不及时调养,可能加重心慌、胸闷等症状。

2.现代医学解释

昼夜温差加大:处暑来临,天气忽冷忽热,血管频繁收缩、扩张,增加心脏负担。

睡眠质量波动:夏秋过渡期,人体褪黑素分泌可能紊乱,影响情绪稳定性。

电解质流失:出汗减少但体内湿气仍存,若饮水不足,仍可能导致心悸、疲劳。

“情绪中暑”高危人群有哪些?

1.职场高压人群,如管理者、IT从业者。

2.更年期女性,激素波动会加剧情绪波动。

3.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情绪波动易诱发血压波动、心律失常。

中医如何调理?

朱筱婧副主任医师介绍,处暑时节防治“情绪中暑”,主要是疏肝解郁+安神养心。

1.茶饮调理——分体质调整

(1)基础方(适合多数人):

玫瑰花5朵:疏肝解郁;

陈皮3g:理气健脾;

枸杞10粒:滋补肝肾;

莲子心1~2g:清心火(失眠者可加)。

(2)加减法:

阴虚火旺(口干、盗汗):加麦冬5g、西洋参片2g;

脾胃虚寒(怕冷、腹泻):去莲子心,加红枣2枚;

严重失眠:加酸枣仁5g(打碎冲泡)。

2.穴位按摩——缓解情绪波动

太冲穴(疏肝理气):足背大脚趾与二脚趾缝向后1.5寸,按压50圈,每日2次。

内关穴(养心安神):手腕横纹上2寸,突发心慌时可掐按。

3.生活方式调整

作息:22:30前入睡,中午小憩15分钟(养心黄金时段)。

运动:推荐早晚散步、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式,避免正午剧烈运动。

饮食:多吃莲子、百合、荸荠(清心润燥),忌冰饮、辛辣刺激食物。

情绪管理: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听舒缓音乐(如古琴曲《流水》)。

4.饮食调理

必吃:苦瓜(清心)、莲子(安神)、荸荠(生津)、桑叶茶(平肝阳)

忌口:冰镇饮料(伤脾阳)、麻辣火锅(助火)、酒精(耗阴血)。

张先生按上述方法调理后,情绪和睡眠明显改善。朱筱婧副主任医师介绍,夏秋之交,养心需兼顾疏肝,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专家提醒

心血管内一科李志主任提醒:“情绪中暑”若长期未调理,可经历“肝郁→化火→伤阴”的病理演变,显著增加高血压(尤其晨峰骤升)、早搏甚至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处暑时节昼夜温差增大,人体交感神经应激增强,叠加“秋燥伤津”使血液粘稠度上升,更易诱发心血管事件。因此,处暑后仍需坚持“三暖原则”(暖颈、暖腹、暖足),配合柔肝滋阴的食疗(如百合、银耳),必要时辅以疏肝解郁的中药调理,以避免“情绪—气象—心脏”恶性循环。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一科 朱筱婧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养生   处暑   情绪   时节   指南   湖南省   养心   莲子   温差   夏季   心血管   昼夜   心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