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次邻里小聚上,61岁的张叔叔举起酒杯,半开玩笑地对老友们说:“你们都知道吧,现在都传开了,适量喝酒能防痴呆,还提高生活质量呢!”
话音刚落,邻座的李阿姨急忙发问:“真的假的?常听人劝我滴酒不沾,难道以前都错了?”
大家议论纷纷,却无人能说出个准确道理。看到大家一脸疑惑,坐在角落的许大夫沉吟片刻,终于开口了:“别急,这件事可不能只看热闹,更不能断章取义——背后可有大学问在里头。”
网上最近盛传一项覆盖393万中国人的研究:结论称适量饮酒者认知衰退风险更低,生活质量更高,这真相到底如何?

是新的健康“福音”,还是被误解的危机?或许很多人都忽略了背后的细节和警示,尤其是“适量”二字,到底有多重要?张叔叔的做法,到底是明智选择还是健康隐患?
随着年龄增长,认知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一直困扰着中老年人。
那么,近年众多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尤其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是否真验证了“常喝酒防痴呆”的说法?
据2023年一项覆盖全国393万成年人的动态队列研究显示,在排除饮酒过量、长期酗酒等高危因素后,轻至中等量饮酒者认知障碍患病率比完全不饮酒人群低约12.3%,且心理健康自评分高出11.7%。

部分人群自述社交能力、情绪调适均优于对照组。研究分析认为,适量酒精或影响神经递质分泌、促进大脑血液循环、增加社交活动,某种程度上可能对认知有保护作用。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中华医学会多项权威指南也明确警示:酒精归根结底是一种神经毒素,所谓“防痴呆”等保护作用仅在低风险个体、且摄入量极低的前提下成立;一旦超量饮酒,痴呆风险、肝脏损害、肿瘤发病率则成倍增长。
值得强调的是,“适量”并非人人无害——每日饮用白酒不超过15g酒精、葡萄酒不超过150ml,且无肝肾基础疾病方可纳入低风险人群。
医学研究结论归纳,饮酒与健康的关系呈“U型曲线”:完全禁酒与酗酒者发病风险均高于适量饮酒人群。
详细来看:认知功能方面,轻饮酒人群MMSE评分(简易智能测验)优于重度饮酒和禁酒组,但差异最高也仅在1.9分内,远低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对认知的影响。

心血管方面,每日少量红酒(≤150ml)可使心脏事件风险下降8.7%,但只要一旦饮用过量,风险便陡然上升。
肝脏和肿瘤风险,即使少量定期饮酒者,肝脏损伤及消化道肿瘤发病率也高于未饮酒人群3.8%~6.1%,长期累积效应不可轻视。
生活质量自评维度,适量饮酒者在“社交满意度”“情绪愉快度”等指标上高于禁酒组10%左右,但心理健康优势往往受文化和情境影响,未必适用于所有人。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上述研究结论仅适用于无心脑血管、肝肾疾病史的人群,且未能证明饮酒可“治疗”或“直接预防”痴呆,对于老年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饮酒可使卒中、心律失常等风险翻倍增高。
此外,女性、孕期和慢病者更应杜绝饮酒,所谓“1两酒壮身更长寿”并非科学定论。

面对纷繁复杂的健康建议,到底怎样才是最科学、最易执行的方式?权威指南已经给出具体办法:
首选“不喝酒或极量饮酒”,如实已形成每日饮酒习惯,建议将纯酒精摄入控制在每日15g(男性)/10g(女性)以内,以葡萄酒等低度酒优先,不饮烈性白酒。
定期监测肝功能、血压、血糖,如发现异常,应按照医生建议及时停酒。
想保护大脑健康、延缓痴呆,更应注重均衡饮食、增加运动、规律睡眠、保持心情愉快等综合生活方式。
社交与情绪调试宜通过健康聚会、兴趣小组、心理疏导等方式获得,而非单纯依赖酒精。
如果已经存在慢性疾病、家族有肿瘤或心脑血管病史,最明智的做法是滴酒不沾。

对于普通人,慢慢减少饮酒频率、用健康饮品如茶水、酸奶替代,完全可以达到促进交流和情绪愉悦的效果,不依赖酒精也同样精彩。
“喝酒能防痴呆、让生活更美好”并非空穴来风,但背后门道极深——适量才是关键,千万别盲目效仿。
不管研究如何变化,所有医学共识都指出:健康更多在于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和作息规律,而非寄希望于酒精带来的“神奇药效”。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202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
WHO。《全球酒精与健康年度报告》
《中华医学会指南:老年痴呆预防与干预》
《中国慢性病防控蓝皮书》
《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方案(2023-2030)》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