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郑州晚报文脉周刊

揭开早商王都的 尘封史诗

作为商王朝早期的巍峨都城,郑州商城是解开夏商周历史谜团、探寻中华文明源流的“关键钥匙”。今年适逢郑州商城考古发现70周年,记者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获悉,9月底,“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将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幕,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郑州商城70年考古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与3600年伟大商文明的深沉对话。

从最初的偶然发现,到后来的主动发掘,再到成果丰硕,直至如今的阶段性重大突破,郑州商城的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考古学者的智慧与汗水。70年来,一代代考古学家凭借不懈的努力,逐步揭开了郑州商城的神秘面纱,为公众展现了一座辉煌灿烂的早商王都。

作为商代早期的大型都城遗址,郑州商城仍有许多谜题等待被破解。而70载筚路蓝缕,大众在考古工作者的辛勤探索中,对郑州商城的格局、年代、遗迹内涵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价值,理解日益深刻。

记者 左丽慧


揭开早商王都的尘封史诗

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 考古新发现展9月底开幕


今年适逢郑州商城考古发现70周年,9月底,“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将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郑州商城70年考古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与3600年伟大商文明的深沉对话。

惊世初现 一片陶唤醒一座城

70年来,一代代考古学家凭借不懈的努力,逐步揭开了郑州商城的神秘面纱,为公众展现了一座辉煌灿烂的早商王都。

韩维周先生于郑州二里岗偶然发现的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揭开了郑州商代遗址考古的序幕。随后,第一届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二里岗进行的发掘,揭示并确认了商代文化遗存的存在。紧随其后的考古发掘进一步发现,郑州商代遗址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东起凤凰台,西逾西沙口,北到花园路,南过二里岗,面积达25平方公里,遍布整个市区。

核心突破随之而来。1955年,以安金槐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中心区域,首次确认了周长近7公里的内城城墙。通过对城墙的考古解剖,其先进的营造工艺、清晰的地层关系得以揭示,其建造年代被确定为商代二里岗时期。尤为关键的是,这一时期发掘的牛肋骨刻辞,作为极为珍稀的早商文字史料,成为探寻商代甲骨文起源的宝贵线索。

初始阶段的考古发掘以二里岗遗址的发掘、城墙的发现以及手工业遗存的发现为核心,奠定了对郑州商城认知的基础。它不仅填补了殷墟之前的商文化空白,更为探索神秘的夏文化和先商文化,打开了至关重要的窗口。

王都解密 宫阙巍峨与青铜重器

随着探索的深入,确立郑州商城为早商王都的证据链日益坚实。通过对城墙的考古解剖,考古学家从地层学上有力地证明了郑州商城是一座商代前期城址。

探寻的目光随即转向城内。在东北部的金水区东里路附近,考古工作者揭露了大面积宫殿建筑基址群,使王都的核心功能区逐渐清晰。钻探工作进一步勾勒出宫殿区的大致范围,王权中枢的功能空间轮廓逐渐显现。

国之重器,震撼现世。1974年,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今金水区张寨南街),一座青铜器窖藏坑惊艳世人,出土了通高100厘米、重86公斤、迄今发现的商代前期最大青铜器“杜岭一号方鼎”;其雄浑造型与精湛工艺,成为郑州跻身“中国八大古都”的核心物证。

1982年,在郑州商城东南城角外侧(今管城区原向阳食品厂),又发现了一座青铜器窖藏坑,此次发掘出土了包括大方鼎、大圆鼎、牛首尊在内的共计13件精美青铜礼器;1996年南顺城街窖藏坑出土的4件方鼎及其他礼器,使郑州商城出土的青铜方鼎总数达到8件,进一步彰显其王都气象……

此外,郑州商城东北部(今金水区顺河路西段)的战国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戳印在陶豆表面的“亳”字陶文,为探讨商都地望提供了文字线索。密集的夯土基址、祭祀坑、窖穴等,共同编织出王都的立体图景。

至此,以宏伟城墙为轮廓、巍峨宫殿为核心、青铜重器为实证、祭祀遗存为辅证,确立了郑州商城作为早商王都的辉煌地位。

格局拓展 多重城垣与水利智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考古工作人员发现并确定了郑州商城外郭城的存在及其大致走向。通过城墙、护城河以及东侧广阔的湖面,外郭城将内城环抱其中,形成了多重城垣的恢宏结构,对后世中国城市结构的发展影响深远。

此阶段考古发掘工作多配合城市基建展开,成果斐然。对内城城墙的进一步解剖,深化了对商代筑城技术的理解。城市水利系统展现卓越智慧:宫殿区附近的蓄水设施、输水管道、多口夯筑水井,揭示了先民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

世纪之交的重大认定: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确认郑州商城为早商时期的关键核心遗址,它上承二里头,下启殷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画卷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中原篇章。

这一时期,成功发现并确定了郑州商城外郭城的存在及其大致走向。重要发现接踵而至,大批研究成果涌现,为深入解读商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都新识 科技赋能下的认知飞跃

进入新时代,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商都历史文化区的建设为考古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多学科融合与科技手段的应用,开启了郑州商城研究范式的革新,推动认知迈向新高度。都城布局、宏大水系、手工业、祭祀、墓葬、文字等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科技考古成果丰硕,不断刷新着公众对这座“商代早期大型都城遗址”功能与布局的理解。

在书院街贵族墓地,清晰的兆域布局,首次系统揭示了商代前期的丧葬礼制,为中国陵园制度溯源。中心大墓M2是郑州商城迄今发现的随葬品种类最丰富、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金器等210余件,其中的金覆面,既是商代礼制的缩影,又是技艺的结晶,更是文明交流的信使,生动诠释了郑州商城作为巍巍王都的独特地位。

改写南部认知的大型水系遗存,发现总长540米、深4米的人工沟渠群,其规模堪称商代早期之最。石砌分流设施与人工明沟的发现,揭示了这套水网不仅具备排水功能,还兼具区域划分与景观营造的双重作用。作为城市的基底,其对整个都城的运转、城市活力的塑造以及城市手工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得以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 左丽慧



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今日开幕

专家揭秘“仰韶文化的源头”

今年适逢郑州商城考古发现70周年,9月底,“国宝回家乡——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将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不仅是对郑州商城70年考古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一场与3600年伟大商文明的深沉对话。

惊世初现 一片陶唤醒一座城

70年来,一代代考古学家凭借不懈的努力,逐步揭开了郑州商城的神秘面纱,为公众展现了一座辉煌灿烂的早商王都。

韩维周先生于郑州二里岗偶然发现的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揭开了郑州商代遗址考古的序幕。随后,第一届全国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在二里岗进行的发掘,揭示并确认了商代文化遗存的存在。紧随其后的考古发掘进一步发现,郑州商代遗址的分布范围极为广泛,东起凤凰台,西逾西沙口,北到花园路,南过二里岗,面积达25平方公里,遍布整个市区。

核心突破随之而来。1955年,以安金槐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在郑州中心区域,首次确认了周长近7公里的内城城墙。通过对城墙的考古解剖,其先进的营造工艺、清晰的地层关系得以揭示,其建造年代被确定为商代二里岗时期。尤为关键的是,这一时期发掘的牛肋骨刻辞,作为极为珍稀的早商文字史料,成为探寻商代甲骨文起源的宝贵线索。

初始阶段的考古发掘以二里岗遗址的发掘、城墙的发现以及手工业遗存的发现为核心,奠定了对郑州商城认知的基础。它不仅填补了殷墟之前的商文化空白,更为探索神秘的夏文化和先商文化,打开了至关重要的窗口。

王都解密 宫阙巍峨与青铜重器

随着探索的深入,确立郑州商城为早商王都的证据链日益坚实。通过对城墙的考古解剖,考古学家从地层学上有力地证明了郑州商城是一座商代前期城址。

探寻的目光随即转向城内。在东北部的金水区东里路附近,考古工作者揭露了大面积宫殿建筑基址群,使王都的核心功能区逐渐清晰。钻探工作进一步勾勒出宫殿区的大致范围,王权中枢的功能空间轮廓逐渐显现。

国之重器,震撼现世。1974年,在郑州商城西城墙北段外侧(今金水区张寨南街),一座青铜器窖藏坑惊艳世人,出土了通高100厘米、重86公斤、迄今发现的商代前期最大青铜器“杜岭一号方鼎”;其雄浑造型与精湛工艺,成为郑州跻身“中国八大古都”的核心物证。

1982年,在郑州商城东南城角外侧(今管城区原向阳食品厂),又发现了一座青铜器窖藏坑,此次发掘出土了包括大方鼎、大圆鼎、牛首尊在内的共计13件精美青铜礼器;1996年南顺城街窖藏坑出土的4件方鼎及其他礼器,使郑州商城出土的青铜方鼎总数达到8件,进一步彰显其王都气象……

此外,郑州商城东北部(今金水区顺河路西段)的战国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戳印在陶豆表面的“亳”字陶文,为探讨商都地望提供了文字线索。密集的夯土基址、祭祀坑、窖穴等,共同编织出王都的立体图景。

至此,以宏伟城墙为轮廓、巍峨宫殿为核心、青铜重器为实证、祭祀遗存为辅证,确立了郑州商城作为早商王都的辉煌地位。

格局拓展 多重城垣与水利智慧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考古工作人员发现并确定了郑州商城外郭城的存在及其大致走向。通过城墙、护城河以及东侧广阔的湖面,外郭城将内城环抱其中,形成了多重城垣的恢宏结构,对后世中国城市结构的发展影响深远。

此阶段考古发掘工作多配合城市基建展开,成果斐然。对内城城墙的进一步解剖,深化了对商代筑城技术的理解。城市水利系统展现卓越智慧:宫殿区附近的蓄水设施、输水管道、多口夯筑水井,揭示了先民对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

世纪之交的重大认定: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确认郑州商城为早商时期的关键核心遗址,它上承二里头,下启殷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壮阔画卷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中原篇章。

这一时期,成功发现并确定了郑州商城外郭城的存在及其大致走向。重要发现接踵而至,大批研究成果涌现,为深入解读商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都新识 科技赋能下的认知飞跃

进入新时代,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商都历史文化区的建设为考古工作注入强劲动力。多学科融合与科技手段的应用,开启了郑州商城研究范式的革新,推动认知迈向新高度。都城布局、宏大水系、手工业、祭祀、墓葬、文字等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科技考古成果丰硕,不断刷新着公众对这座“商代早期大型都城遗址”功能与布局的理解。

在书院街贵族墓地,清晰的兆域布局,首次系统揭示了商代前期的丧葬礼制,为中国陵园制度溯源。中心大墓M2是郑州商城迄今发现的随葬品种类最丰富、组合最完整、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出土了青铜器、玉器、金器等210余件,其中的金覆面,既是商代礼制的缩影,又是技艺的结晶,更是文明交流的信使,生动诠释了郑州商城作为巍巍王都的独特地位。

改写南部认知的大型水系遗存,发现总长540米、深4米的人工沟渠群,其规模堪称商代早期之最。石砌分流设施与人工明沟的发现,揭示了这套水网不仅具备排水功能,还兼具区域划分与景观营造的双重作用。作为城市的基底,其对整个都城的运转、城市活力的塑造以及城市手工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得以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

本报记者 左丽慧


“体育+文化”跟着赛事游河南

朱婷助力,打造“全员排球”模式

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9月13日开打

9月4日上午,河南省体育局在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以“一球一赛场,一城一故乡”为主题的2025年河南省女子排球联赛将于9月13日正式开打。奥运冠军朱婷也现身新闻发布会现场,为赛事助力。

三个阶段,19支劲旅角逐锦标

本次赛事以“一球一赛场,一城一故乡”为主题,突出“安全、有序、多彩”的办赛理念,将于9月13日开赛,12月底前结束。参赛运动员年龄设置为16~45周岁,中学生、大学生、退役运动员及社会各界符合条件者均可参加,以此打造“全员排球”模式。

河南省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郑州航空港区均将组队,共有19支队伍参加。整个比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区域赛,采用赛会制,南北赛区共进行81场比赛,将于9月13日开赛。其中,豫南赛区为A组,共有平顶山、许昌、漯河、周口、商丘、三门峡、洛阳、南阳、驻马店、信阳10支队伍,南阳市为承办城市;豫北赛区为B组,共有郑州、开封、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济源、郑州航空港区9支队伍,郑州市为承办城市。

第二阶段为排位赛,采用主客场双循环赛,将于10~12月举行。A、B组前4名共8支队伍进入C组,进行主客场双循环赛,每周两轮比赛,共56场比赛,前4名进入总决赛。第三阶段的总决赛采用赛会制,将于12月底举行。4支队伍进行交叉赛,胜者进入冠亚军决赛,负者进入三四名决赛。

文旅体融合 跟着赛事去旅行

围绕打造具有河南文化特色品牌赛事这一目标,在比赛期间将开展多项文旅体商活动,增加赛事看点、带动赛事经济、形成产业方阵。围绕河南传统文化植入,设置“历史名人与排球”话题,历史名人化身球员、教练员参与;围绕促进文旅体商融合,设置“景区打排球”话题,实现向地方文旅企业的引流。

赛事组委会还将策划推出“跟着赛事去旅游”精品线路,将观赛与周边吃住行游购娱有机结合,将赛事举办地转化成文旅目的地;指导鼓励赛事举办地面向持有赛事门票的观众推出国有景区门票免费或优惠、星级酒店赛事专享优惠等惠民政策,把观众变成游客,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增量;同时,邀请排球名人、运动员走进景区、文化场馆,吸引球迷粉丝跟着偶像来打卡,并通过开展短视频集锦、精彩图集、线路推介、优惠发布、网络话题互动等多种形式提升网络传播力和影响力。

开幕式亮点多多 朱婷助力“全民参与”

作为重头戏的开幕式亮点多多,值得期待。

开幕式将以“女排精神”为魂,河南文化为骨,国潮科技为翼,串联二里头陶纹、殷墟甲骨、龙门石窟、豫剧等文明符号,联动朱婷等排球新老明星,突出“一球一战场、一城一故乡”情感主线,呼应中国女排拼搏奋进的精神,达到“体育+文旅+科技”沉浸式呈现效果。赛事的会徽、吉祥物会以女排运动员创意形象为底图,融入河南文旅文化元素,展现女性运动员的活力与河南地域文化特色。

出席新闻发布会的奥运冠军朱婷表示:“河南省举办这场以‘全民参与’为核心的女子排球城市联赛,为广大青少年和排球爱好者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和激励。我希望本次联赛能让大家会聚一堂、以球会友、相互切磋,共同享受这场排球盛宴。你们的每一次全力以赴、顽强拼搏,都是在诠释属于自己的‘女排精神’。我期待在赛场上看到每个人的笑容,也希望更多年轻朋友一起来感受排球带来的快乐。”

本报记者 郭韬略 通讯员 胡斌



双赛同开助力郑州文旅再出圈

“郑BA”激战正酣 “郑超”即将启幕

“巴奴杯”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火热进行中,2025年郑州市足球联赛即将于9月6日燃情启幕。作为郑州市多层次、全覆盖的“三大球”发展体系中关键环节的两项赛事,将通过文体商旅深度融合、群众广泛深度参与、城市体育名片塑造等方式,进一步提升郑州的城市形象与影响力,助力郑州市建设“赛事名城”,创新打造本土IP赛事,推动郑州“三大球”运动向更高水平迈进。这是记者9月4日从郑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2025年郑州市篮球、足球联赛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

“郑BA”激战正酣“郑超”即将启幕

2025年郑州市篮球联赛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体育局、郑州市体育总会、郑州文化旅游和体育集团有限公司承办。这场以“问鼎商都 篮动郑州”为主题的“郑BA”,已于8月22日拉开战幕,将持续至9月27日,比赛安排在此期间的每周五或周末进行。本届郑州市篮球联赛采用“小组循环+主客淘汰+巅峰对决”的创新模式,目前小组赛阶段已完成前两轮,A组郑东新区篮球队、B组管城篮协队、C组高新篮协、D组登封中粮和巩义万达铝业均以两连胜领先。本周末将进行小组赛第三轮,决出晋级八强的队伍。八强赛采用主客场双回合淘汰制,四强赛则将在郑州市体育馆举行。

2025年郑州市足球联赛,由郑州市人民政府主办,郑州市体育局、郑州市体育总会承办。9月6日下午,本届郑州市足球联赛开幕式将在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田径场燃情举行。这场汇聚了全市16个区县(市)的16支足球劲旅的赛事堪称“郑超”,这些队伍也将在开幕式上分别展示各自的足球风采。本届“郑超”联赛采用男子成人十一人赛制,将持续到11月23日,比赛安排在此期间的每周双休日举行,赛场设在郑东新区市民体育公园田径场和郑州市体育场,经过小组赛、淘汰赛两个阶段决出最终名次。

双赛同开助力郑州市建设“赛事名城”

“郑BA”“郑超”双赛同开是郑州市推动“赛事名城”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两项赛事首次实现全市16个区县(开发区)全覆盖,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办赛模式,深度融合“体育+商业+文化+旅游”元素,旨在打造以赛促健、以赛兴文、以赛促产、以赛惠城的典范。

两项赛事举办期间,郑州市统筹惠济、新密、巩义、中牟、登封等区县(市)以及全市重点文旅企业,共同推出“跟着赛事游郑州”系列文旅活动,让广大运动员和观众在感受竞技激情的同时,畅享“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的独特魅力。

据了解,“郑BA”创新开展“赛事进商圈”,将部分比赛设置在大型商业综合体内,推出“篮球主题美食街”及专属消费优惠,覆盖餐饮、酒店等200余家商户,实现“观赛+购物+餐饮”一站式体验。单场平均吸引观众超3000人,带动周边商业营业额显著提升。

即将开赛的“郑超”也将结合16区县(市)的文化特色,联合本地餐饮品牌推出“足球嘉年华”主题夜市和“诸侯套餐”,以“赛事+夜市”延长消费链条、激活夜间经济,为市民和球迷打造沉浸式的观赛体验。

本报记者 陈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历史   文脉   郑州   晚报   周刊   商代   商城   郑州市   赛事   都城   发现   遗址   城墙   排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