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夏,在惠东县高潭镇水口乡的谢氏宗祠里,7名农民运动骨干,面向镰刀斧头旗帜宣誓,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中共高潭特别支部成立庄严成立。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惠东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广东较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代号“高添寿”。
百年后的今天,5月15日上午,高潭镇在广东东江干部学院举行中共高潭特别支部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来自中共惠州市委党校、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家学者和革命后代代表齐聚一堂,重温革命精神,共话革命老区未来发展。
惠东首个党支部
高山密林中撒播革命星火
1922年,广东农民运动领袖彭湃从海丰徒步来到高潭,在黄沙乡黄星南家里,向聚集于此的几个农民兄弟讲述海丰农会的斗争故事。不久后,在黄星南、杨国辉、张佐忠等人的发动和组织下,水口乡成立了第一个乡农会,高潭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1923年,高潭区农会正式成立,发展会员数千人,推动全区24个乡实现了农会组织全覆盖。
1925年,中共高潭特别支部在高潭诞生。以“高添寿”为代号,中共高潭特别支部积极组织农民运动,为革命力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东江革命进程,也为后续根据地建设、苏维埃政权建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交流发言环节,多位嘉宾从不同角度深入阐述了高潭红色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中共惠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盛瑛表示,高潭体现了敢为人先的勇气,是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史党建专业博士李文珊认为,高潭红色文化不仅承载着深厚的理论价值,也在代代传承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应积极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这些记忆代代相传,是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奋斗的精神力量。”座谈会上,高潭革命后裔谢木达从家族传承切入,讲述了祖辈在革命年代的斗争故事,乡人谢帝水结合实际,为红色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发展建言献策,提出要发挥高潭红色资源优势,为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注入精神动能和文化活力。
“我们更要有感恩心,敬畏心和责任心,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惠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艺指出,高潭红色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承载的历史厚重,更在于对当下和未来,不仅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也要把老区的红色精神、振兴故事传播出去,化为年轻一代的精神感召力和引领力。
老区振兴发展
红色文旅成为高潭名片
近年来,高潭镇立足革命老区的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老区振兴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2024年,高潭镇成功入选省级第二批典型镇,黄沙村、新联村入选省级第二批“典型村”,目前正在加快第三批黄洲村、甘溪村培育工作,已初步形成“1+5”组团发展的矩阵。在美丽圩镇建设方面,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打造美丽圩镇“七个一”项目(含红色长廊、停车场、景观绿化等),提升镇区“颜值”与红色文化展示水平。同时,推进村庄“六个一”建设,已打造37个“美丽庭院”点位,带动村庄生态环境整体提升。
产业发展是老区振兴的根本支撑。中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预计2027年全面投产;温泉资源开发同步启动,百亩产业用地征地完成,温泉主题酒店等配套规划正有序推进,推动温泉康养旅居产业链基础成型。
红色文旅正成为高潭一张响亮的名片。据介绍,高潭深化高潭东江红都品牌运营和IP打造,创新设计“高火火”高潭文创IP形象并推出了系列文创产品,初步形成“红色研学+多元体验”业态矩阵,有效促进红色旅游资源活化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高潭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达1.5亿元。如今,高潭旅游区已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获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镇”(入库级),红色基因正在这片土地上焕发新活力。
“中共高潭特别支部作为革命起点,发挥了关键性、基础性作用,其播撒的革命火种,让革命星火生生不息。”高潭镇党委书记刘文区表示,将赓续传承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推动高潭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来源 |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
编辑 | 张伟霞
审核 | 王丁全
监制 | 郭锦威
更新时间:2025-05-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