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排队10小时!看《清明上河图》仅两眼,游客:不如看纪录片

“早知道排10小时队只能看《清明上河图》两眼,我宁愿在家看纪录片!”10月13日凌晨,刚从故宫出来的游客王女士发了条朋友圈,配图里是她攥皱的故宫门票,背景是空荡荡的午门广场。

这场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的“百年守护”特展,本该是文博爱好者的盛宴,却因为离谱的排队时长和混乱的观展体验,成了不少人“又爱又恨”的回忆。

1、

“7点到故宫,前面已经排了几百人”“12点排队,工作人员说至少等10小时”“站到腿肿,没敢喝一口水,就怕上厕所要重新排队”……最近刷到故宫百年大展的分享,十有八九离不开“排队”俩字。

52岁的荣宏君算是文博圈的“老人”,不仅研究文物多年,还曾在《百家讲坛》讲过《国宝传奇》。

为了看这次展览,他10月11日早上9点半就到了故宫,结果排到下午3点59分,才刚到第二展厅门口,工作人员告知他,若想一睹核心展品《清明上河图》的风采,至少尚需等待一个半小时之久。

等到4点半,他终于在排队8小时后看到了《伯远帖》,可抬头瞥见《清明上河图》前几乎不动的长队,再听到展厅里游客和工作人员因为插队吵得面红耳赤,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位文物专家,愣是没看上这次大展最受期待的国宝。

普通游客的遭遇更难,10月9日北京下大雨,不少人冒雨在午门排了3小时才进展厅,结果发现“噩梦刚开始”:展厅里设了盘旋的围栏,所有人必须按单线流动,不能随便停留,更不能脱离队伍去看其他展品。

有人想上厕所,得先跟前后人反复解释,生怕回来被当成“插队”;还有人没经验没带水,赶上天气热,只能打电话让朋友买了可乐,请保安帮忙送进来。

为了应对这场“持久战”,游客们还总结出了“生存攻略”:折叠马扎是必备,面包、矿泉水要多带,最好穿舒服的运动鞋,“硬站10小时,没这些真扛不住”。

可即便做足准备,不少人还是栽在“限时”上,这次展览虽然持续到12月30日,但文物要定期更换,想看到《清明上河图》,必须赶在10月底前,错过就只能等下一个“百年”。

更让人没法拒绝的是“免费”诱惑:特展线上免费预约,只需要花60元故宫门票钱,就能看到4件平时见不到的“禁止出境文物”。

要知道,故宫之前5年的特展里,都没一次拿出过3件以上禁止出境书画。

一边是难得一见的国宝,一边是免费+限时,再加上国庆假期的人流加持,排队时长从最开始的7小时,一路涨到了10小时,也就不奇怪了。

2、

好不容易排到跟前,观展体验却更让人糟心,“走马观花”都算客气,不少人直言“像被赶鸭子”。

游客陈祺回忆,他走到《清明上河图》展柜前,刚想仔细看看画里的市井细节,工作人员就开始催:“请流动参观,别停留,往前走!”前后算下来,他看这幅画的时间,连两分钟都不到,只能匆匆拍张照,证明自己“来过”。

更无奈的是,展厅里明明有其他展品,但因为《清明上河图》《五牛图》这些热门文物都在第二展厅,不管你对啥感兴趣,都得跟着大部队一起排,想跳过都不行。

故宫官方曾倡导“安静欣赏,勿停留、勿拍摄、勿讲解”,营造静谧观赏氛围。

然而事与愿违,现场嘈杂依旧,难以寻得一方宁静,安静之境成了奢望,有人因为插队吵架,有人被催得不耐烦跟工作人员争执,还有人挤在人群里,连展品标签都看不清。

荣宏君在排队时,就亲眼目睹了4场争执,“大家被困在队伍里几小时,脾气都变得特别急躁”。

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混乱的观展顺序”,最开始,故宫要求按一、二、三展厅的顺序走;后来又改成一、三、二;再到后来,《清明上河图》单独排队,排完二展厅才能自由看其他展厅。

游客们吐槽:“一会儿一个规矩,到底想让我们怎么看?策展的意义在哪儿?”

其实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百年守护”,故宫本来想讲的是“从紫禁城到博物院,文物如何被保护”的故事。

比如展出的《伯远帖》,1951年差点在香港被拍卖,是中央财政紧急拨款才买回来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在朝代更迭中多次流落民间,能保存到现在特别不容易。

可现场几乎没什么像样的解说,展品旁的文字介绍也让人摸不着头脑,《伯远帖》旁边贴了两段话,一段是当年文物局局长的感谢,一段是参与购买者的感慨,连荣宏君这种专业人士都看懵了,“普通游客哪能懂背后的故事?”

不少人看完三个展厅,最大的感受是“不知道守护了啥,谁守护的,怎么守护的”。

文博爱好者刘建说:“好的展览不是堆宝物,得让人看懂背后的故事。可现在倒好,观众没心思看故事,故宫好像也没心思讲。”

3、

有人可能会问,故宫办特展又不是第一次,之前2015年《石渠宝笈》特展也展出过《清明上河图》,怎么没这么乱?

老观众们记得,当年《石渠宝笈》特展在武英殿举办,场地比现在的午门城楼宽敞,还采用了“发号牌”的方式,按号顺序参观,很少有插队吵架的情况。

到了晚上,故宫还会拎着暖水瓶给排队的人倒热水,大家还能轮流去逛故宫、上厕所,回来位置还在,“那时候虽然也排队,但感觉很温馨”。

可这次不一样,展览放在了需要爬楼、空间更窄的午门城楼,人一多就容易堵,而且故宫的身份太特殊了,它不只是博物馆,还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办展览首先要考虑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其次要兼顾国家、公众的需求,最后才能考虑展览主题。

光一个展览,就得院级办公会定方向,文物部门出内容,展览部搞设计,还要古建、安全、技术部门配合,流程复杂得很。

更别说现在的观众比10年前多太多了,据国家文物局数据,2024年春节,全国博物馆接待量呈井喷式增长,共接待7358万人次,较往年同期增幅几近100%。

如此显著的增长态势,充分彰显了文博领域独特而迷人的魅力,2023年,卢浮宫访客量达886万之数,然而此数据尚不及故宫2019年人流量的一半。

寥寥数字,便凸显出二者在游客接待规模上的显著差异。

各地博物馆都在排长队,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展厅,队伍能排满两层大厅,网友调侃“要是越王还在,湖北省博一天能凑十万精兵”。

结语:

值得庆幸的是,故宫已做出调整,10月14日起,百年特展采用“发号牌”方式限流。

号牌标注具体到场时段,如7点领79号的游客,11点至12点来可自由参观,无需久站排队,有游客说:“总算想起10年前的办法了,早这样多好。”

但热度并没有因此消减,10月14日后,《伯远帖》《诸上座帖》等文物被撤下,换上了李白现存唯一真迹《上阳台帖》。

之前排队8小时没看成《清明上河图》的荣宏君,又开始计划再去一次:“那可是李白的真迹,再排一次队也值。”

其实不管是排队10小时的吐槽,还是为了国宝再排一次的执着,都藏着大家对文物的热爱。

故宫北院已经在建设中了,未来会有12个现代化展厅,展出文物量是现在的2-3倍。

或许等北院开放,“憋尿排队看国宝”的日子,就能少一点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历史   故宫   纪录片   游客   小时   文物   展厅   午门   展品   国宝   号牌   工作人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