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亿计划泡汤,PCT专利遭碾压,错过四次工业革命的欧洲输在哪

为探究欧洲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小卞的这篇文章将结合欧洲能源政策、政治决策、经济合作等多方面内容。

从历史与当下的关联入手,以理性视角分析欧洲的发展困境,融合多份材料观点展开论述。

欧洲输在哪里?

在人类工业发展的历程中,四次工业革命深刻重塑了世界格局。

第一次由英国主导,第二次由美、德引领,第三次美国独领风骚,而第四次工业革命则形成中美主导的局面。

曾在工业发展史上有过辉煌表现的欧洲,却在此次工业革命中明显落伍,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思考,欧洲究竟输在了哪里?

从能源角度来看,能源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稳定且成本适宜的能源供应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

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能源政策上的一系列决策却给自身工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早年间,受福岛核事故影响,德国做出了关闭核电站的政治决策。

之后,又因与俄罗斯关系恶化,切断了来自俄罗斯的廉价能源供应。

这一系列操作使得欧洲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在欧洲进行生产的企业面临着高昂的能源成本,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增加,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巴斯夫关闭德国境内13家工厂,转而追加数十亿欧元投资中国湛江项目,就是德国能源问题导致企业外流的典型案例。

能源供应的不稳定和高成本,极大地制约了欧洲工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力。

政策和制度层面的多维探究

在政策与制度层面,欧洲,尤其是布鲁塞尔的官僚机构,对监管过度关注。

过度的监管使得许多创新产业和科技企业在欧洲开展业务变得困难重重。

同时,欧洲的税收政策也让企业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科技从业者和创新人才因在欧洲发展成本过高、环境受限,选择前往美国。

美国的硅谷等地为创新者和工程师提供了更为优厚的发展条件和政策支持,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比之下,欧洲的创新生态系统未能得到充分培育,缺乏吸引和留住创新人才与企业的环境,这使得欧洲在互联网、数字经济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领域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全球市值前十的科技公司中,美国占八家,中国有两家,欧盟无一入围,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欧洲在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上的滞后。

从经济合作与贸易方面分析,欧洲曾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并且发现从中国等国家进口部分商品比国内生产更便宜,这种模式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后来出于所谓的“国家安全”等政治原因,在外部压力下,欧洲开始限制从中国进口部分技术产品。

此时欧洲才意识到,自身在相关领域并没有自主的技术和产品,一旦无法从原来的进口来源地获取产品,就陷入了被动局面。

欧洲风投专家原本计划在中国寻找值得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以便为欧洲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结果在中国考察后发现。

欧洲的新能源项目根本无法与中国竞争,投资欧洲新能源公司难以收回成本,这一情况反映出欧洲在部分产业领域已失去竞争优势,在经济合作中过于追随外部政治导向。

没能基于自身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贸易与合作政策,导致自身产业发展陷入困境,进一步影响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进程。

总结

在外交与战略自主性上,欧洲在处理与中美俄等大国的关系时,缺乏足够的战略自主性,过于追随美国的步伐,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需求和长远利益。

在军事安全方面,由于对所谓“俄罗斯威胁”的担忧,欧洲认为短期内只能依靠美国的保护,接受美国的保护则需要满足美国的一系列要求,其中就包括在对中国政策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这种依附于美国的外交策略,使得欧洲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和科技交流中受到诸多限制。

中欧投资协定早在2020年就已谈妥,但至今未能落地,就是欧洲在外交上缺乏自主性,受美国影响的结果。

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和庞大的市场规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领域发展迅速。

欧洲未能与中国开展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错失了借助中国市场和产业优势推动自身发展的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中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差距。

从历史发展的深层因素来看,莫基尔关于工业革命起源的研究或许能为我们理解欧洲当下的困境提供一些思路。

中世纪时期,欧洲形成了超越血缘的地缘组织和结社文化,这种组织模式有利于信任陌生人、促进跨家族协作,为创新和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为欧洲早期的工业发展奠定了条件。

可在后续的发展中,欧洲未能很好地延续和发展这种有利于创新与合作的传统。

相反,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欧洲在制度、政策等方面逐渐暴露出弊端,如过度监管、缺乏战略自主性等,使得创新活力受到抑制,产业发展受限。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产业链完备、市场规模大的优势,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此外,欧洲内部还存在诸多矛盾与分歧,严重影响了其整体发展和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力。

在欧盟内部,27个成员国立场各异,德国支持市场统一以巩固自身产业优势,法国则警惕德国独大,东欧国家也多有不满。

2024年,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呼吁每年新增8000亿欧元投资以推动“再工业化”,却因德国等国反对共同发债而搁浅。

匈牙利、西班牙、希腊等国在对外政策上也常与西欧存在分歧,美国还通过拉拢波兰等国家进一步分化欧盟。

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和分歧,使得欧盟难以形成统一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合力,在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欧洲工业占GDP比重从1990年的近30%降至如今的22%,产业外移、金融危机与疫情影响持续削弱其工业基础。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欧洲由于能源政策失误、过度监管、外交上缺乏战略自主性、内部矛盾重重等多重因素,逐渐落后于中美。

小卞觉得,要改变这一局面,欧洲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政策与战略,在能源供应、创新生态培育、国际合作、内部团结等方面做出积极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重拾竞争力,避免进一步被边缘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1

标签:历史   工业革命   欧洲   四次   专利   计划   美国   中国   德国   能源   政策   新能源   产业   经济合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