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为吴石求情而被老蒋罢官的法官,他孙女后来红透大江南北

1950年,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因“共谍案”受审,审判官刘咏尧与其他两位法官提出免死建议,反遭蒋介石革职处分。多年后,这位法官的另一重身份才被公众知晓——他正是知名歌手刘若英的祖父。

1913年,刘咏尧出生在那样一个复杂的环境里,十五岁就进了黄埔军校一期,是年纪最小的那批人,进去的时候年龄还不够,靠着程潜带他走后门才被录进去,跟陈赓、左权这些人成了同学,十六岁那年参加东征打仗,当上了敢死队的队长,脑袋上挨了一颗子弹都没倒下,还继续往前冲,后来一路干到营长,又被选派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在那边又碰见了邓小平、左权,那几年的学习,把他的军事和政治基础打得特别牢固。

到了四九年,国民党退到台湾,刘咏尧在军队里已经是个高级干部了,五零年初,台湾出了蔡孝乾叛变的事,把吴石的身份给暴露了出来,吴石当时是参谋次长,挂着中将军衔,给中共送过很多关键情报,《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这种机密都传出去了,案子一爆发,台湾当局上下都很震动,蒋介石直接下令,让蒋鼎文、韩德勤和刘咏尧三个人组成一个特别法庭,专门审理吴石案,他们三个人查了一个多月,觉得吴石的行为没有造成直接的威胁,而且他本人还算清廉,就联名提交了一份意见书,建议判处死刑缓期执行。

蒋介石看到这份意见书,一点面子都不给,六月七号,直接在报告上批示说审判有问题,认为他们是在替罪犯求情,要立刻撤掉他们的职务,把吴石的死刑改成立即执行,这一下局面就全变了,顾祝同这些人去求情,最后的处分才改成撤职留用,刘咏尧的军旅生涯基本上就到头了,六月十号,法庭匆忙又开了一次,简单问了吴石等几个人的姓名籍贯,就当场宣判死刑,不到四个小时,吴石他们四个人就在马场町刑场被执行了,整个流程,完全是按照蒋介石前一天定下的命令来的,审判只是走个形式,判决早就内定了。

离开军队后,刘咏尧走上了另一条路,他去了台湾大学教书,创办刊物,当起了教授,很多人都说他是一代儒将,后来他还担任了和平统一协进会的名誉团长,多次回到大陆访问,在两岸交流方面做了不少事,这种转变其实和他早年的经历也有些关系,他跟聂荣臻一起读过书,虽然后来立场不同了,但聂荣臻去世的时候,刘咏尧还是偷偷送去了挽联,政见归政见,私交的情谊还在。

过去这么多年,吴石案和刘咏尧在其中的角色,直到像《沉默的荣耀》这样的影视作品出来,才被更多人知道,刘咏尧的孙女是很有名的刘若英,这一点也让这段家族往事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不过刘咏尧自己生前很少谈论这件事,只是在晚年的文稿里,大概提到过一句司法应该独立于权力之外的话。

吴石这个案子,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的状况,权力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蒋介石通过修改《临时条款》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司法在很多时候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刘咏尧他们提出免死的建议,虽然没能改变最终的结果,但在白色恐怖的年代,这种技术官僚的理性尝试是非常少见的,这倒不是说他们同情吴石,更多的是想在程序上坚持一些原则。

评价历史,终究还是要回到当时的环境中去看,刘咏尧做出那样的选择,既有他长期接受军事和司法训练的背景,也和他早年的经历分不开,从黄埔军校出来,到后来致力于两岸交流,他个人的经历和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有某种程度的重合,他的孙女刘若英曾经说过,祖父教导她要重实据轻威权,这些家庭中的细节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些温度。

回过头来看五零年的那场审判,刘咏尧的选择,不仅仅关系到他个人的前途,更体现了法治在特殊环境下的艰难处境,今天,吴石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而刘咏尧当年的尝试也让人们有了重新评价的视角,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隔阂,和解也许才是历史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8

标签:历史   大江南北   孙女   法官   当年   蒋介石   左权   台湾   黄埔军校   死刑   次长   政见   意见书   司法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