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给自己的朋友圈加一层时间的“锁”。
半年、一个月、三天……
可见范围越来越小,回溯时间越来越短。
有人好奇,有人不解,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质疑:“发都发了,有啥可隐藏的?”
只是,对于一些人而言,很多事物都是有保质期的。
面包会过期,新鲜感会消散,就连人的状态也有那么一个期限。
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不是矫情,也不是做作,而是这些人在尝试用时间来捍卫空间,用限时来留存记忆,用留白来制造神秘,用低调来守护自我。
来源:视觉中国
有边界,注重隐私
前阵子,看了这么一个故事。
当事人小美,好不容易等到喜欢的歌手开演唱会,就赶紧上网抢票。
但在入场时,她却验票失败了。
经过与售票公司联系,小美才知道,自己的门票早就被其他人绑定了身份信息。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小美抢到票后,她的男朋友特开心,就在朋友圈“晒票”,导致票单上的二维码等信息暴露。
“有心人”注意到这件事后,采用了一些特殊手段进行退票。
在小美不知情的情况下,她的那张票被退了,还被进行了二次销售。
虽然金额不算太大,但一想起这事,小美就恨得牙痒痒。
她也感慨,以后一定要给朋友圈上个“锁”,设置个“仅三天可见”,以防一些“不那么认识”的人来伤害自己。
而这些私密的信息,更是不能再往朋友圈发了。
来源:视觉中国
在很多人心里,朋友圈是个“私人空间”,可以在里面尽情展示自己的生活。
只是,随着微信成为社交、工作的重要工具,我们的好友列表里躺着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朋友”。
所谓的“好友”,可能和你只有一面之交,可能素未谋面,也可能是居心叵测之人。
你在朋友圈的一些无意发言,很有可能就给了某些人可乘之机。
而那些选择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朋友,往往比较重视边界感。
他们既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更注意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
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分享生活,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隐私。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提出一个“人际交往距离”的概念。
大意是说,与人相处时想要舒服、安全,就得根据不同的亲密程度决定相处时的距离。
而在一定程度上隐藏朋友圈的时间线,就是用时间来代替空间,捍卫自己隐私和舒适度的一个举措。
所以,千万别小看那些“仅三天可见”的人,因为这样的边界感,正好守护了他们的隐私和安全。
够洒脱,活在当下
当然,不是所有人选择朋友圈“仅三天可见”都是为了保护隐私。
有些人给朋友圈设个时限,就是希望自己呈现出的状态永远都是最新的。
他们活得洒脱,也恣意。
不管生活是悲是喜,他们都愿意把当下的感受分享出来,把细腻的思考呈现出来。
但他们对人生的态度,又带着一种“阅后即焚”的轻盈感。
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当下,最好的自己就在今天。
来源:视觉中国
网友@静思就是如此。她觉得,世间的一切都是自己的素材库。
春天的雨、夏天的风、秋天的月、冬天的雪,都让她动容。
伴侣的“傻瓜”操作、父母的关爱唠叨、朋友的时有离合、陌生人的惊鸿一瞥,都让她珍惜。
记录这些细碎无奇的小事,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是“无病呻吟”,而是她觉得那一瞬间十分珍贵。
而三天可见的朋友圈,正是她展示这些动人瞬间的书架。
她就像“数字游牧民”,不会囤积过期情绪,不会贩卖陈年故事,也拒绝被过往的动态定义。
昨日聚餐照、今日读书心得、明日旅行碎片……每段内容都是独立的时空胶囊,过期即隐。
这样,既能展示生活最新鲜的切片,也能在刚刚好的时间遇到刚刚好的交流。
要知道,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所有东西一直在变。
我们的眼界、喜好、状态,会因为一次经历、一件小事、一次偶遇而改变。
洒脱的人,既不断重塑自我,也在渴望新鲜的交流。
而朋友圈三天可见,似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别人的“刻板印象”,带来新的社交可能性。
懂留白,制造神秘
看过这么一句话:“新朋友不知道旧脾气,老朋友不知道新故事。”
但这,的确是让很多人舒服的一种相处方式。
因为他们觉得,什么时间认识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感觉。
给彼此留点神秘感,才有继续交流的空间。
网友@将离就讲过这么一段经历。
有天醒来,她发现自己的朋友圈,一夜之间竟然新增了999个赞。
而吊诡之处就在于,她微信里的联系人只有亲人、朋友、同学,拢共就300多人。
她暗暗思忖,就算全部好友都抽空给自己点了赞,也不可能达到999啊!
更何况,她最近都没有更新朋友圈,难不成是微信中毒了?
结果点开一看,才发现是近期旅途中新加的一个好友,半夜三更来“视察”她的朋友圈,并逐一点赞了她过去几年所有的动态。
这着实吓出她一身冷汗,一个“半生不熟”的人,即使想要示好,也不该采用这样的方式吧。
自此,她就把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了。
将离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看到烟,这个程度就刚刚好。
人生的路很长,过去的故事,不需要现在的观众。
来源:视觉中国
综艺《展开说说》中有这么一句话:
一个刚认识的人可以通过翻阅朋友圈看到你很久以前的过去,但半年前说的话已经无法代表你现在的观点。
当一个人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而新朋友却还在考古他的过去,这不仅不会拉近彼此的关系,还会让人产生被监视的恐惧感。
朋友圈,既是一个展示自己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交的场域。
有人喜欢记录生活,却害怕别人的过度关心。
所以,他们会选择用“仅三天可见”的方式,给彼此的关系留点呼吸感,也用时间的屏障,给自己织起一层神秘的面纱。
喜低调,守护自我
有没有发现这么一种现象:
如果你想做点什么,一旦说出去,大概率成不了。
比方说,考研考编考职称,一在朋友圈立下flag,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正在努力争取某件事,眼看要成了,一旦透露就会产生波折……
这或许就是老话说的,事以密成,言以泄败。
一些人喜欢把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可见”,就是在用低调来守护自己。
来源:视觉中国
之前认识的一位媒体高管,就是如此。
她虽然是学传媒出身,却常年不发什么动态。
偶尔发点动态,因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没过多久也就看不到了。
别人问她缘由,她就笑笑说:“没什么可发的。”
私底下,她却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很好。
她不仅自己考上了哲学博士,还把女儿培养到了清华。
她把自己的未来谋划得很清晰,却从来不会宣扬出去,更别说发朋友圈了。
一次聊天中,她谈到,自己要干的事,从说出去的那一刻起,难度就加倍了。
这大概就是她能成事的秘诀。
若想成事,我们就得学会去“藏”。
而朋友圈的“仅三天可见”,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在社交平台“隐身”的契机。
当你开始不在乎他人的眼光时,就能渐渐稳住自己,向下扎根。
来源:视觉中国
逢人常闭口,暗中有作为,才是一个人能成事的样子。
聊了这么多,不知你发现没有,设置朋友圈“仅三天可见”,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就像有人喜欢外出,有人喜欢居家,有人喜欢独处,有人喜欢热闹。
只要不影响别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好的方式。
但是,朋友圈可以上锁,你的心一定不能上锁;动态可以删除,人生的美好不会删除。
所以,该发就发,该藏就藏,按自己的心意去生活,就算是成功的一生。
愿你继续坚持自我,好好生活。
作者:纳豆。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十点读书。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