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破6000万,陈佩斯踩中中国文化3个潜规则,迎来“绝地”反击

本来是7月17号上映的电影《戏台》,结果被逼生生推迟了八天,黄金点映时段直接腰斩一半。

按以往经验,这种“换挡”的片子,八成要扑

结果呢?

点映场刚开没几天,《戏台》预售票房就干到6000万,一路碾压同期上映的姜文新片《你行,你上》(票房7天7000万)。

有人甚至预言:它会是暑期档最大的黑马。

而陈佩斯之所以能从无人投资、拍戏抵房,到一夜预售爆红,翻盘成这样——

靠的从来不是情怀,而是他撞进了中国文化里,三个没人明说却管用得要命的潜规则。

这部电影,能上映本身就已经很难了。

《戏台》是陈佩斯2011年亲自编排的话剧,口碑好到什么程度?

全国巡演11年,场场爆满,豆瓣评分常年稳在9.1。

这次搬上大银幕,是他倾尽7年心血拍出来的。

但过程有多难,业内人都清楚。

最早2018年立项,中间换了四五轮投资人——一开始找来的资本方,看了剧本直摇头,说太传统、没话题、年轻人不会看,要求加入穿越、加恋爱、搞点玄幻。

陈佩斯当场拒绝:“我不能为了讨好市场,就把剧本毁了。”

结果呢?人家拍拍屁股走人,说白了就是看不上他这个老头子。

在资本眼里,年轻观众才是票房主力。你一个71岁的男人,拍什么主角啊?

不如找个流量小生演戏台上的帅角儿,一起唱唱跳跳、卖卖CP,这票房还不好冲?

但陈佩斯不这么想。

他不是不懂市场规则,而是压根就不愿意跟着卷。

没钱?那就自己扛。

他抵押房产、自掏腰包、找了黄渤、尹正这些老伙计来帮忙——而且是零片酬出演,只为帮他圆梦。

有人说他太轴了、太认死理。

但就是这股“死理劲”,撑起了整部《戏台》的灵魂。

大数据摆在这儿:预售观众里,25到35岁的观众占比高达58%。

80后甚至喊话:“我们只是老了,不是死了!”

更别说00后为父母抢票、10后跟着爷爷奶奶进影院的盛况。

这一回,陈佩斯真的是凭一己之力,把“代际共鸣”变成了现实。

但你以为,观众是被“苦情故事”打动的吗?

不是。

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个老头,不靠卖惨,也不自怜。

他拼的,是一个字——气。

陈佩斯的翻红,说到底,是踩中了中国文化的三个潜规则

第一条,是“有气节”。

你可能不知道,陈佩斯不是第一次“硬刚”体制。

早年春晚他和朱时茂的组合火遍大江南北,《吃面条》《羊肉串》几乎成了全民笑话教科书。

但1998年之后他就消失了——原因是节目版权硬刚央视,他直接说“不干了”,放弃央视、放弃春晚、放弃所有能捞钱的舞台。

很多人不理解:“为啥不多挣点?人都老了。”

但他只回了一句:“作品不是我一个人的,也是观众的。”

不低头不妥协,这事搁现在,都很难做到。

他不仅说,还真这么做。

片方觉得现在观众没耐心,电影必须控制在90分钟,节奏快、反转多。

而《戏台》原片长138分钟,全是文戏、慢节奏、讲究味道。

陈佩斯硬是砍到125分钟,其他一刀不动。

因为他不想剪掉戏班子的烟火气,不想让观众“只看戏,不见人”。

讲真,就这股劲,哪怕你没进影院,也得佩服。

他的用心观众看得见。

有一场映后,陈佩斯说完话准备离场,一位影迷站起来喊:“人,气节得在!”

他听完就愣住了,眼圈当场就红了。

这股“气节”,真的太中国人了。

从古到今,我们尊重的,就是那些宁折不弯的人——哪怕不红、哪怕穷、哪怕没人听,也要活得像样。

项羽、文天祥,不也都是“死得其所”型人物吗?

陈佩斯这回,是活出了气节,也赢得了尊重。

第二条,是“够执着”

早年排小品,他和朱时茂一个动作抠三天、一个眼神练一周。

观众笑不出来?他不怪观众,只说“是我功夫不到”。

这次拍《戏台》,他就像个戏疯子。

不接受“差不多”,只接受“最好”。

哪怕是镜头扫过的背景道具,都要尽量还原民国时期的戏班真实场景。

光是那个戏班的“一桌二椅”,就跑了12个省的旧货市场找原型,木工活重做了5次,连屏风上都雕花打磨。

甚至包括道具上的灰尘,都是专人“用布擦旧”做出来的。

衣服道具呢?不搞新品,一律复刻旧样、自然起球。

他自己穿的那件毛衣,从话剧时期就没换过,袖子都磨破了。

有人笑他节俭,但他根本不在乎。

他说:“这些钱应该花在刀刃上,刀刃就是戏。”

拍的时候更是极致。

至于演戏,更不含糊。

听说一个镜头调了15次,他仍不满意,拉着摄影重来。

就像《霸王别姬》里那句台词:“不疯魔,不成活。”

陈佩斯就是疯魔,他疯的是戏,活的也是戏。

第三条,是“懂感恩”

你看这个圈子,几十年能不撕比、不反目,真的不多见。

陈佩斯对朱时茂的感谢,是挂在嘴上的。
每年过节要问候,公开场合说起朱时茂,永远是一句:“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观众也记得,他常说:“观众不笑是我的问题,我得回去改。”
如今老了,他还是那句:“我不能对不起观众。”

点映那天,现场有人大喊:“陈老师,我们欠你一张电影票!”
他也回:“是我欠大家一场电影。”

中国观众吃这一套。我们对“恩将仇报”嗤之以鼻,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顶礼膜拜。陈佩斯,就是把这一套活出来了。

你敢对我们真诚,我们就把掌声和票房都给你。

朱时茂曾说过:“陈佩斯这人倔得很。”
确实,倔得都快绝种了。

当年他敢状告央视,现在他拍戏不带剧本就敢怼投资人;

别人劝他蹭流量,他回一句:“我不演烂活。”

可就是这种“认死理”,反而成了最扎实的底气。

影片在军阀下令强改戏文,老班主却装疯卖傻、对抗到底;

戏台里,外面炮火连天,里面咿咿呀呀,照样开唱。

这哪是讲戏班?分明是在讲普通人的命。

你我在生活中被迫低头、被迫迎合,有时想“算了”,有时又忍不住“凭啥”。

《戏台》就把这种“活着的倔强”拍出来了。

观众不自觉就带入了:你在戏里看到的,是自己在社会里的影子。

尊严、生计、妥协、怒火,全都藏在那125分钟里了。

有人说:“我原以为这戏看的是过去,结果看着看着,看到了自己。”

就像当年《百鸟朝凤》一样,起初无人问津,7年后翻红,靠的全是口碑。

观众不是傻子,只是太久没看到真诚。

结尾

你看,时代变了。
但只要有人还相信艺术不该被流量裹挟,相信执着不是笑话、真诚不是廉价,那陈佩斯就不会输。

他赌上了晚年所有的底牌,换来一句话——“好饭不怕晚,好故事永远有听众。”
这,就是陈佩斯给出的“绝地”最强反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7

标签:娱乐   绝地   潜规则   观众   戏台   气节   票房   死理   戏班   翻红   道具   剧本   流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