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旧金山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上,红杉美国管理合伙人 Roelof Botha 第十次登台,分享红杉基金策略、内部机制及行业洞见。

在本周的旧金山 TechCrunch Disrupt 2025 上,红杉美国管理合伙人 Roelof Botha 第十次走上这个舞台,Botha 分享了 Sequoia 最新的种子与风险基金策略、合伙人会议的内部机制、Scout 计划的演进,以及他对二级流动性与估值泡沫的看法。
他将风险投资称为“非资产类”,反对以配置比例思维去看待行业,同时也谈到当下 AI 技术正在以惊人速度改变创业格局——公司从成立到成型的时间被大幅压缩,但他提醒,“即便技术加速了现实,商业的基本面从未改变。”
回忆 Sequoia 与 TechCrunch 的渊源,Roelof Botha 表示那是 2007 年的 TechCrunch 40,还没有 “Disrupt” 这个名字。那一年,mint.com 赢得比赛,Sequoia 的种子项目 Dropbox 也在现场发布。此后经历了 TechCrunch 50 与品牌更迭,他称这种长期陪伴的关系“与我们做投资很像”——在公司最早阶段相识,然后一起走得很远。
他说 Sequoia 最新推出的 seed 与 venture 基金在规模上与 6、7 年前基本一致,团队人数也保持不变。理由是基金并不靠扩张取胜,而是靠聚焦。“我们在追求异类公司(outlier companies),这类公司从来不是靠堆人或堆钱发现的。” 他解释,团队保持小规模,是因为他们要花更多时间陪伴创始人,而非维护组织。
过去 12 个月,Sequoia 投出约 20 家种子企业,其中 9 家在公司注册成立时就完成了合作。这些投资里,有些来自多年关系积累,有些则只用几天就拍板。Botha 说,节奏差异并不矛盾,重要的是“准备好”,随时能识别值得下注的创始人。“对我们来说,最喜欢的是在公司诞生那一刻,就与创始人并肩。”
他还提到团队内部的另一种稳定:Sequoia 的组织结构在过去几年几乎没有扩张,因为他们更愿意用现有成员去支持“真正大胆的创始人”。这种小团队策略让 Sequoia 能更快进入、也更久陪伴。
在他看来,投资早期公司本质上是一种长期合作的实验,不靠资金密度取胜,而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密度。正如他形容 TechCrunch 的发展史:“我们当初看着这个活动从几十人变成几千人,这和看着一家公司长大没什么不同。真正重要的,是你在最初的时候就在那里。”
谈到行业逻辑时,Roelof Botha 用一句带着冷幽默的判断打断了现场的惯性思维——“风险投资不是一种资产类。” 他解释,自己提出过“return-free risk”这个说法,意在讽刺那些把 VC 当成资产配置比例的机构投资者。理论上,风险投资与其他资产类别不相关,因此资金配置者往往觉得应当在投资组合里留出一定比例,但现实是:伟大公司数量极其有限,更多资金流入只会让竞争更激烈、人才更分散。
他说,如果把行业前 20 家顶级基金的业绩剔除,剩下的整体回报甚至不如被动指数基金。二十年前美国约有 1,000 家风投机构,如今接近 3,000 家,但真正重要的公司数量并未同比增加。“往硅谷倒更多钱,不会自动产出更多伟大公司,反而可能稀释那些真正有机会的创始人。” 他认为这是行业的根本悖论:资本供给持续扩张,而价值创造仍是极少数事件。
对于流动性需求,他态度务实。早在 2001 年 PayPal 时代,Sequoia 就安排过小额 secondary,让创始人和员工提前变现一部分股权。“那笔钱帮我还清了学贷,也让我们在面对 eBay 的收购时更有定力。”他笑着说。对他而言,“适度的二级变现能释放系统压力,让创始人专注长期。”
随后话题转到 Sequoia 的 Scout 计划。这个诞生于 2010 年的项目,是 Sequoia 为解决“好人没钱写第一张支票”问题的制度创新。团队挑选网络强、眼光好的创业者,让他们代表 Sequoia 以 10 万美元级别的小额投资支持初创公司,并在成功时分享收益。如今计划已运行 15 年,规模稳定在 70 至 80 人之间,每年动态更新。
Botha 称其为 Sequoia 的“外延神经网络”,既强化原有生态,如 Airbnb、Stripe、Uber 的前员工群体,也延伸到新的创始人圈层。入选主要通过邀请,但团队也保留开放通道,欢迎外部主动申请。他把这套机制看作 Sequoia 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可能认识所有优秀创始人,但可以让更多在一线的人帮我们去发现。”
Roelof Botha 描述 Sequoia 内部最具传统意味的一天——周一。所有投资决策都要在那天的合伙人会上讨论。流程从周末开始,每个人都要提前阅读项目材料,会上先进行一次匿名投票,得票分布会揭示团队意见的跨度,从而引出讨论。“我们希望暴露分歧,而不是掩盖分歧。”
接下来是一场“全接触式”的辩论。没有侧聊、没有结盟,禁止在会议前“互相拉票”。他强调,团队文化建立在信任与坦率之上,讨论的目标从来不是让某个人赢,而是让投资决策更好。“我们在周一的目标不是赢得辩论,而是做出伟大的投资。” 这种机制要求每位合伙人都能直接面对不同意见,甚至与长期共事的同事激烈争论。
他回忆,有一次自己与合伙人 Gates 在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旁观的新成员以为他们闹翻了,但会议结束后两人若无其事地并肩走出房间。“那只是一次关于想法的对抗,而不是人的对抗。” Botha 说。
这种文化的另一面是“共识后的共同承担”。所有项目最终都以共识通过,当创始人拿到 Sequoia 的投资,意味着“拿到一个人等于拿到整个团队”。在他看来,这正是 Sequoia 与其他机构最不同的地方:没有孤立的“我投的项目”,只有“我们的公司”。
他还提到,为防止会议节奏裹挟判断,团队有时会“暂停 30 分钟再战”或“隔天、隔周再议”,尤其在非共识项目上。一个案子若遇阻,不会就此作罢,而是让时间和证据慢慢改变人心。他回忆自己曾为一个增长阶段项目坚持了六个月,反复论证、补充数据,才最终获得通过。虽然价格比原计划高出 30%,但过程让他更坚信 Sequoia 的制度设计:“没人能靠权威强推投资,只有逻辑和信任能让团队改变决定。”
这套文化最终形成闭环:周一做出决策,周五复盘错误。团队会系统分析错失的机会——是否没人关注新的技术方向,是否缺乏“有准备的头脑”,是否因为太忙而错过真正重要的创始人。Botha 说,这些检讨从不轻松,但正因如此,Sequoia 才能保持敏锐。
对于 AI 与创业潮,Roelof Botha 认为当前是处于“惊人的加速期”,但不是传统意义的泡沫。“这是技术真正推动现实业务的阶段,而非价格和故事脱节的投机时代。” 过去两三年中,AI 让创业者能在更短时间里构建出真实的产品与收入模式,也让投资人面临前所未有的筛选难题——如何分辨哪些公司能持续存在,哪些只是“薄层叠加”在基础模型之上的短暂工具。
他举了个例子:两三年前火热的“AI 文案生成”赛道,如今已被基础模型能力覆盖,或者被 HubSpot、Salesforce 等大型软件公司内化为功能模块。那些曾经独立存在的产品形态,正在被吸收到更深层的生态中。Botha 认为,这种整合说明了一个规律:“AI 的注意力和资源正集中到一个极其真实的事物上,但商业基本面从未改变。”
他提到,Sequoia 目前投资的 AI 公司中,有面向法律行业的 Harvey,也有做客户支持的 Sierra,还有从 GitHub Copilot 团队分出的安全公司 Exponent。它们共同特征是能快速切入成熟市场,用模型技术解决具体的终端问题,而非造概念、讲宏大叙事。
谈到估值,他提醒创业者不要被市场繁荣误导。2021 年有一家被投公司在一年内从 1.5 亿美元估值飙升到 60 亿美元,最终虽有不错结果,但团队经历了长时间的心理落差。Botha 总结道:“维持正向动能、避免心理过山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他建议创始人遵循“12/6 原则”——若 12 个月内不需融资,就专心构建;若 6 个月内可能融资,就提前行动,因为市场窗口的变化速度比多数人想象的更快。
他自嘲说自己当年读拉丁文时学过伊卡洛斯的故事,那位飞得太高的少年最终因太阳融化了蜡翼坠落海中。“创业和融资有时候也是这样,飞得太高太快,热度会融化你的翅膀。”
Sequoia 的应对策略,是在节奏与质量之间保持“哺乳类”的投入方式:每年投资少量项目,投入更多时间和资源。过去 25 年,团队在种子与早期阶段约有一半项目没能完全回本,但他们仍然愿意承担这种失败率,因为同一时期,Sequoia 早期参与的 50 亿美元以上结果占到全球的 30%。“追求异类意味着接受一部分不能到达终点的代价。” 他说,这是风投最真实的数学,也是 Sequoia 坚持小团队、长期主义的理由。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有新Newin】,微信公众号:【有新Newin】,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