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阳光还未完全穿透窗帘,65岁的刘阿姨已经站在了洗手池前,准备开始她一天中“最神圣”的仪式——刷牙。
她一边用力地横刷着牙齿,一边小声念叨:“刷得越用力越干净,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口气刷掉,别传给孙子。”这是她几十年来的习惯,从未改变过。
可最近一次去口腔科做检查时,医生却皱着眉头告诉她:“您这种刷牙方式,反而可能在慢慢‘毁掉’牙齿。”
“啥?我这么多年坚持的事,居然错了?”
不仅刘阿姨一时接受不了,很多中老年朋友也感到诧异:难道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刷牙,不再是好习惯了?
其实,关于“晨起刷牙”这件小事,真的被很多人误解了。尤其是65岁之后,口腔环境和身体状况的变化,已经让过去那些“从小到大听说”的刷牙方式,变得不再适用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过了65岁,刷牙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既安全又有效?
对于年轻人来说,起床后马上刷牙,确实有利于清除一夜积累的细菌和口腔异味。但到了65岁以后,这个“习惯性动作”可能存在三大隐患:
1.牙龈萎缩与敏感:
年龄增长导致牙龈逐渐萎缩,牙根部分暴露。如果起床后口腔干燥、牙龈脆弱,立即刷牙可能会进一步刺激牙龈,造成牙龈出血、酸痛。
2.口腔酸碱度失衡:
睡眠期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菌群偏酸。此时刷牙如果用的是含摩擦剂的牙膏,会加速牙釉质磨损,尤其对老年人“已伤痕累累”的牙齿更不友好。
3.血压骤升的风险:
很多老人晨起后血压波动大,而低头刷牙、加上腹压上升的动作,可能诱发头晕甚至短暂性脑缺血。
权威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2%的牙齿敏感症状与不当的刷牙时间和方法有关。因此,“一睁眼就刷牙”这件事,并非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更需谨慎对待。
如果继续坚持错误的刷牙方式,身体可能会悄悄“发出警告”:
1.牙龈萎缩加重,牙齿变长却不牢固:
长期用力刷牙、横向刷动,会逐渐把牙龈刷“退缩”,牙根外露,造成冷热敏感和牙齿松动。
2.牙釉质受损,牙齿易裂:
尤其在口腔酸性较高时刷牙,会让牙釉质在无形中变薄,咀嚼硬物易感“裂痛”。
3.口腔异味反而更严重:
过度刷牙容易破坏口腔内有益菌,形成菌群失衡,导致细菌反扑,口气更重,甚至引发口腔溃疡。
4.牙周病反复发作,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有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与高血压、冠心病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尤其是老年人,口腔问题不能忽视。
值得注意的是,一项由北京协和医院参与的全国性口腔健康调查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63%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而其中有一半以上与刷牙不当密切相关。
1.改时间:先漱口再吃饭,饭后再刷牙
晨起先用温水轻轻漱口,帮助清理夜间的细菌堆积。早餐后等10-15分钟(让口腔pH值恢复),再开始刷牙,更安全有效。
2.改方法:放弃“横刷”,改为“巴氏刷牙法”
巴氏刷牙法强调牙刷与牙龈呈45°角,小幅度地上下震动刷动,既能清除牙菌斑,又能保护牙龈不受损伤。临床证明,这种方式对预防牙周炎尤其有效。
3.选工具:软毛牙刷+温和型牙膏
避免使用中硬毛或“深洁力”牙膏,这类产品对牙釉质刺激大。建议选用超软毛牙刷,搭配氟化物含量在1000ppm左右的中性牙膏,更适合老年人口腔状态。
4.加步骤:早晚刷牙 + 每日使用牙线
很多老年人忽视牙缝清洁。事实上,牙线比牙刷更能有效清除牙缝残渣,减少牙菌斑堆积和牙周病风险。医生建议:刷牙后使用牙线或牙缝刷,可大幅度提升口腔清洁效率。
“刷牙”虽小,却关系到整个身体健康。
很多疾病,其实是从一颗松动的牙齿开始;而很多中老年朋友常年被牙痛困扰,却从未怀疑过是刷牙方式的问题。
医学共识认为,科学、温和、规律的刷牙行为,是维持老年人口腔健康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与其等到牙齿出问题再后悔,不如从今天起——改掉老旧的刷牙习惯,用正确的方法“稳住”每一颗牙齿。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生活小事中。从今天开始,照着这4点试一试,你可能会发现,连吃饭都更香了。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本文所提供的建议,适用于大部分中老年群体的常规健康管理,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面诊评估。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第四次)》
《老年人口腔护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1年第56卷第4期
北京协和医院:65岁以上老年人口腔健康指南(2022修订版)
哈佛大学医学院《牙周健康与全身健康关系研究》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