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以为的天安门是建国后才建的吗?实际上它最早出自于600年前的一个18岁的孩子之手。
他就是明朝著名的工匠——蒯祥,设计天安门的时候他没用一颗钉子,却让天安门保持600年屹立不倒。
天安门建成后被命名为承天门,后来翻修时才发现,里面用到了“金刚腿”和“偷心造”两大独创设计工艺,其中蕴含的智慧,就连现代工程师都忍不住叹为观止。
01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少有为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研究,天安门修建于明朝初期,和故宫属于同时期建筑,当时朱棣为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所以就将都城迁到北平,之后又下令修建故宫和承天门。
最开始时,朱元璋找到的是蒯富,此人是南京皇宫的设计者,对于工程建造有着极强的设计能力。
然而,蒯富当时已经上了年纪,他感觉自己力不从心不想耽误了工程,所以就推荐让儿子蒯祥来修建天安门。
蒯富对于儿子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不仅学会了父亲所有的技艺,而且还能够推陈出新。
当其他木匠还在苦心学习雕刻画龙的时候,18的蒯祥就已经能够双手握笔同时画两条龙了,而且还能形成完美的对称,手法堪称鬼斧神工。
但承天门毕竟是国家的门面,朱棣也没有只听信一面之词,为了确认蒯祥能否堪当重任,于是朱棣就决定亲自面试。
当时群臣都不太看好蒯祥,认为他不过是乳臭未干的小孩,然而很快他们就改变想法了,因为蒯祥非但能滔滔不绝的讲述设计逻辑,而且还能够用肉眼丈量长度,误差几乎为零。
02 承天门的建造过程
朱棣最终也放下心来了,于是就让蒯祥负责主持修建故宫和承天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的父亲蒯富则在旁边负责监工和提供建议。
从此之后,蒯祥就开始了工程的步骤,首先就是设计图纸,这也是重中之重,由不得一丝马虎。
蒯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废寝忘食了数个月,经过精雕细琢和认真的思考,终于制作出了承天门的模型。
当模型出现在朱棣眼前时,他马上就被震惊了,承天门有着奉天承运的意思,而蒯祥的设计不仅恢弘大气,而且还有海纳百川的气象,跟“奉天承运”简直不谋而合,这不由得让朱棣连连称赞。
得到朱棣的认可后,蒯祥就开始了施工的过程,他虽然是承天门的设计者,但想要完成这个工程光靠自己的才能是远远不够的。
在承天门的分工上,由蒯祥负责设计,石匠陆祥则负责白玉栏杆等构件的雕刻工作,瓦匠杨青主持琉璃构件的烧制,还有庞大的“香山帮”工匠团队参与施工建设。
可以说,承天门凝聚着当时最高的工程艺术水平,它代表着明代璀璨的文化和工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承天门在整个施工建造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枚钉子,它最主要的连接方式是榫卯结构,与钉子相比,榫卯结构要更加灵活、稳定,而且不会出现钉子生锈的轻况,但难度往往也更大。
03 明朝工艺智慧的结晶
在后来的翻修工作中,后人发现了“偷心造”这种独特的设计工艺,它是在梁柱连接的地方预留的空隙,这种设计其实有着很大风险,一旦缝隙留大了就会造成不稳定性,甚至有可能导致坍塌。
但这些并没有难倒蒯祥,他准确把握了空隙大小,在梁柱之间留下了恰到好处的缝隙,由此创造出流芳千古的“空心造”独特工艺。
这种设计的好处能够减轻承天门的整体重量,让承天门看起来更加精巧,而且还可以起到震抗降灾、增加空气流通的作用,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还有就是“金刚腿”这道工艺,据说承天门施工时有个木匠不小心把一块金丝楠木给锯短了,导致金丝楠木长度不够。
金丝楠木是珍贵的木材,可以说是价值连城,但蒯祥并没有太过于责备这名木匠,而是巧妙设计了“金刚腿”。
“金刚腿”就是锯短的金丝楠木两端装上雕刻的龙头,而且还是能灵活转动的那种,蒯祥把他放在承天门的门槛上,既增加了美观性又具有灵活性。
承天门建造成功后,朱棣亲自登上城楼,放放眼眺望是整座秩序井然的北平城,他看到了繁盛的大明王朝,也感受到了吞吐万物的气魄。
承天门后来经过历史的洗礼,一路见证了中国六百年的历史,期间虽然遭到列强的破坏,但好在大部分结构依旧完整,经过后来的修缮,承天门成了如今的天安门,它也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1、共青团商都县委员会:天安门的设计者是谁?其名字十人九不知,设计天安门时年仅18岁2、深圳特区报:天安门前身为明代承天门建成时仅为五孔木牌坊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