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要轰炸纽约?(下)

(本文为今日头条「头条深一度」独家稿件)

本文为下篇,请先看同款封面的本文上篇。

心理大师

约翰·克罗宁出生于1926年,当过海军,干过警察,他在珍珠港当军官时结识了不少能人,他自己也在历史、体育、地理、心理学方面涉猎颇广,总之,这个新局长就是屁股后面挂暖壶——有一腚的水瓶。

克罗宁接手警局后,立刻变更了肯尼迪被动等待的打法,他在仔细研究过一系列案卷后决定从两个方面推进侦破工作。

第一方面是主动接触疯狂轰炸机,克罗宁从梅特斯基多年来的行为推测,这人是有沟通欲望的,可惜前任完全不搭茬。那么咱们可以找个方法引他发声,聊的多了,自然就有破晓了。

第二个方面,是利用自己的人脉找专家,克罗宁认识不少指纹专家、笔迹专家、爆破专家和心理学大师,可以把他们都请过来协助破案,不信找不出破绽。

梅特斯基

第一方面的努力很快取得了成果,克罗宁把之前疯狂轰炸机给《纽约杂志》的信让报纸公开发表,同时也刊登了一封他写的公开信,克罗宁在信里表达了对轰炸机的关心,并正式询问他,你具体跟联合爱迪生有什么梁子?如果确实是对方有问题的话,我可以尝试给你一个公道。

看着报纸上的公开信,梅特斯基老泪纵横。十几年过去了,终于有个肯跟我聊正题的了!

梅特斯基立刻提笔给报社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主动承诺,在3月1日之前轰炸机将“停战”,并说自己联合爱迪生因公受伤,却得不到任何赔偿。

他在信里说,哪怕你开车撞伤一条狗,也是要给些赔偿的吧?一个受伤残疾的工人难道连狗都不如吗”?

公开信

克里宁非常重视这封回信,他让报纸在1月15日公开刊登了这封信,并继续写公开信,希望对方提供赔偿案的细节和具体时间,以便举行新的公平听证会。

而且,受过工伤的工人,这是个重要线索。克罗宁觉得破案在即,他立刻把联合爱迪生的高官薅过来,要求他们交出所有工伤赔偿的案子。本来他以为自己已经很接近破案,但当他面对足足12摞1米多高的卷宗,上万件各种案子时,他只能表示哪怕作为一个美国人,自己还是对资本家这一物种缺乏基本的了解。

与此同时,专家那方面也传来了消息,笔迹专家发现,疯狂轰炸机的书法应该是东欧那边的习惯,他很可能是个斯拉夫人。

而最厉害的,是克罗宁的私人朋友詹姆斯·布鲁塞尔。

詹姆斯.布鲁塞尔是一个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当局长大人来找他求帮忙后,人类刑侦历史上第一次刑事侧写就此展开。

布鲁塞尔仔细检查了犯罪现场照片、信件,和爆破专家讨论了的细节后,给芬尼慢慢描述了一个基本的人物形象:

首先他的论断是,这个罪犯应该是偏执狂,因为他的行为远超出了对联合爱迪生的怨恨,这个人的具体特征大致应该是这样的:

男性,身材匀称且体格中等,四十到五十岁。随着偏执症的发展,呈现缓慢、精确、整洁的特质,这是基于他信件和炸弹做工得出的判断。

过去应该是一个模范员工,永远准时上下班,举止得体。他应该是一个斯拉夫人,因为东欧那边比较痴迷于爆炸的艺术。信仰天主教或者东正教,礼貌但不算友好。

受过比较良好的教育,但可能不是大学。外国出生或居住在外国人社区,他的书写表达习惯带有明显的外语习惯,是硬生生翻译成的英语。他应该是个很孤独的人,没有啥朋友,对女人也没兴趣,可能住在康涅狄格州,因为康涅狄格州斯拉夫人很多,距离纽约也近。

最后布鲁塞尔做了个大胆的预测,这人被捕时会穿一件深色双排扣西装,而且会把所有的扣子都扣好。

不得不说,作为人类的第一次刑事侧写,这位布鲁塞尔先生的推测已经脱离了推理的范畴,这TM简直就是个大仙!

梅特斯基

然而,布鲁塞尔准的离谱的推测对破案却没有任何帮助。因为梅特斯基在看到克罗宁的第二封公开信后,他在1月19日又一次回信,他在信中痛斥了联合爱迪生和作伪证的同事,不过还是给出了自己受伤的日期,即1931年9月5日。

这种行为已经基本可以被视作自首了。两天以后,芬尼就组织了开篇时的那次抓捕,进了局子的梅特斯基干净利索的承认了32起炸弹案,并且对每次案件的时间地点和各种细节都记得非常准确,等待他的,只有审判了。

一笔糊涂账

梅特斯基的悲惨经历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全美的广泛同情,这完全是个官逼民反的故事。所以在检察官以谋杀未遂、爆炸破坏建筑物、恶意危害生命以及携带隐藏武器等47项罪名起诉梅特斯基后,美国社会一片哗然。

主审法官塞缪尔·利博维茨倒是个妙人,他没有安排法庭审理,而是直接安排梅特斯基先去曼哈顿的一家医院接受精神病检查,然后再进行审理。

果然,在听取了若干精神科专家的意见后,法官认为,梅特斯基患有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无可救药且无法治愈”,故此认定他在法律上精神失常,无法接受审判。

最终,利博维茨在1957年4月18日做出判决,由于梅特斯基的精神病,本庭无法审判,直接发送精神病院看管。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我要告诉你,不是那一家。

关押梅特斯基的医院叫做马特万精神病院,这家医院和圣伊丽莎白精神病院是两个极端,它主张温和的道德治疗,患者可以每天两次在院子里进行户外放风,每周播放电影,病房里有收音机和留声机,也可以从事诸多体育运动,简直比梅特斯基的独居生活还爽。

梅特斯基

梅特斯基之所以自首,是因为他当时已经肺结核晚期,很多医生都判定,他最多也就还有几周的寿命,所以想在死亡之前让一切真相大白。

而在被医院收押后,又是利博维茨法官站了出来,义正严辞的表示没人能逃脱法律的制裁,想死?门都没有!他悍然将梅特斯基送进纽约最好的医院,足足治了一年半以后,他的肺结核竟然痊愈了......

能力超群的约翰·克罗宁在纽约做了好多年警察局长,一直在对抗腐败和犯罪的前沿,甚至亲自去当过卧底,最终在完美的职业生涯结束后顺利退休。

不过,对于梅特斯基的判决克罗宁并不满意,他认为那家伙的遭遇值得同情,但其行为无法被原谅,超过15名无辜市民受伤,怎么也不该一句精神病就算了,这个优秀的警察于2019年9月11日离开人世,享年93岁。

庇护梅特斯基的法官塞缪尔·利博维茨一直做到1969年退休,其实他对梅特斯基的关照可能来自血统,这老兄是个罗马尼亚裔,可能是对东欧人天然的亲近感。从记录上看,他坚决要求保留死刑,是苏联刑事制度的支持者,绝不算一个很好说话的法官,对梅特斯基算是个特例。老头退休后整理了自己的著作,于1978年1月11日去世,享年84岁。

至于为我们带来这段故事的联合爱迪生,这家公司依然存在,目前市值约250亿美元,只是不知道这家公司会不会继续为社会输出梅特斯基了。

(搜索「头条深一度」,看更多深度好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8

标签:历史   纽约   布鲁塞尔   爱迪生   公开信   轰炸机   专家   东欧   法官   康涅狄格州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