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褚晶君 共享联盟·海宁 孙乙丹
前不久,夜幕下,杭海城际铁路斜桥站旁的洛溪夜市人声鼎沸。
蒜蓉的焦香裹挟着龙虾的鲜甜扑面而来,摊位前挤满了循香而来的食客。“这虾肉太Q弹了!”从杭州专程赶来的陈女士一边品尝着刚出锅的蒜香澳龙,一边兴奋地拍照发朋友圈。在她身旁,来自上海的游客陆征浩正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这澳龙,个头比手掌还大!”
这场为期三天的“澳龙盛宴”创下了惊人纪录:10万游客、1.56万斤澳龙售罄、带动消费超200万元。但热闹的夜市背后,藏着一个更精彩的故事——关于一粒虾苗如何从海宁斜桥出发,游出共同富裕的产业新路。
澳龙为何“入住”江南稻田?
在鸿海养殖公司的智能化育苗车间,钱豪杰正借着昏暗的灯光,仔细查看着种虾的抱卵情况。水槽中,一只只青壳红螯的澳洲淡水龙虾静静潜伏,偶尔挥动健硕的螯钳。
“这批‘科鸿一号’抱卵率能达到80%,在全国都是领先水平。”这位曾经的“门外汉”,如今已是全国最大的澳龙苗种生产基地的负责人。他轻轻捞起一只种虾,虾腹密密麻麻排列着数百颗卵子,“每个卵子就是一尾虾苗,这些都是共富的希望。”
时间回到2007年。第一次投入20多万元购买的虾苗几天内全部死亡,股东纷纷退出,只有钱豪杰选择坚守。“我这个人比较轴,不懂的东西一定要搞懂。”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难,他目光坚定。那些年,他几乎天天窝在育苗棚里观察虾的习性,四处请教专家,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土专家”。
转机出现在2011年。经过多年摸索,他的养殖场开始向全国输送成虾和虾苗。如今,这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基地年育苗能力达1200万尾,今年还以920颗“最大抱卵量”斩获“浙江农业之最”。
在智能化育苗车间,一排排循环水养殖池蔚为壮观。钱豪杰指着正在工作的设备介绍:“这里的水温常年控制在28℃,采用循环水系统,确保虾苗在最佳环境中生长。“车间里热气蒸腾,但他早已习惯,“其他地方种虾的抱卵率可能在30%左右,最好的也在50%,但我们一般能达到80%。”
今年3月,省农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育种专家团队进驻基地,开启“基因组选育”新项目。”从2019年开展群体性选育开始算,到现在这个品种已是第五代了。”钱豪杰说,结合基因组选择性育种,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开先河的。
站在车间里,看着自己一步步培育出的“虾宝宝”,钱豪杰感慨万千:“通过基因组选择育种,我们就能选出生长更优质的虾,这样我们的澳龙推广将更上一层楼,也让更多人看到农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小虾苗串起共富链
清晨的斜桥镇,千亩良田在朝阳下泛着金光。新农村仁澳家庭农场主王新仁正在田间忙碌,他从水中提起地笼,一只只体型饱满的澳龙挥舞着螯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这片田,既是粮仓,也是虾塘。”王新仁抹了把汗,笑容满面,“亩产值比以前翻了一番还多。”他随手挑出一只澳龙放到电子秤上,“一两半,接近2两了!今年虽然受高温影响略有减产,但价格涨了20%左右,每斤批发价约60元。”
这得益于斜桥镇推广的“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为虾遮阴,龙虾为稻田除虫增肥,形成“稻虾互利”的生态系统。2024年,镇党委深化与省农科院合作,迭代出“一稻两虾”模式,亩均效益再增2000元。
“水稻长在虾田里,成为虾群的天然‘庇护所’,龙虾蜕壳时都会躲进稻田中。”新农村党总支书记沈雄健指着眼前的稻田说,"而水里丰富的微生物,也为虾苗们提供了丰盛的‘营养餐’。”此外,龙虾还为水稻提供了天然“杀虫剂”和“有机肥”,可将威胁水稻生长的昆虫、抢夺土地养分的水草消灭,预计每亩可增加净收入3000元以上。
目前,斜桥镇稻虾共作规模已达2499亩,年产量超20万斤,亩均收益1.8万元。一颗小小的虾苗,串起了一条坚实的共富链。
“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由公司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支持、回收成虾,解决养殖户的销售难题。”钱豪杰说。通过"供苗、技术、管理、收购"四统一体系,彻底解决了农户“养不好、卖不出”的难题。
虾苗“游”向大市场
令人惊喜的是,这粒来自斜桥的虾苗,正游向更广阔的天地。在鸿海养殖的智能化育苗车间里,一粒粒指尖大小的虾苗被装进充氧塑料袋,坐上冷链车,开启跨越千里的“漂流之旅”。
在陕西西安,王旭升的养殖基地里正值澳龙收获季。”今天带来了100多斤澳龙,按市价能卖5000块左右。"养殖户李女士笑着说道。基地正在收购养殖户们带来的龙虾,现场热闹非凡。
“基地的澳龙年产量在10万斤左右,和50多家餐厅合作,每年都供不应求。”陕西鸿海澳龙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旭升说。今年43岁的他和澳龙的故事要从12年前说起。“当时西安本地养殖品种太传统,我在网上搜新品种,一眼就看上了澳洲淡水龙虾。”
为了学技术、拿好苗,他专程跑到海宁斜桥,“三顾茅庐”后,和钱豪杰成了师徒。2013年,在钱豪杰的技术指导下,王旭升从海宁引进4万尾虾苗起步,一点点摸索北方养殖的”破局之道”。
“澳龙喜暖,关中冬天冷、春天晚,常规养殖根本不行。”王旭升的父亲从事水产养殖30多年,从小在鱼塘边长大的他,深知北方气候对澳龙养殖的挑战。经过和钱豪杰的技术探讨,他采用”早苗春棚”模式,“让投苗时间提前,围网集中标粗配合早苗模式,延长商品虾上市周期。”
攻克了冬季越冬、开春产卵的关键技术后,澳龙顺利在北方“安家落户”。“现在每年能稳定供应500万尾优质苗,光苗种产值就有350万。”王旭升说,他的虾苗一半供周边养殖户,一半发往全国,连广东阳江都有他的养殖基地。
在江苏太仓浮桥镇丁泾村轩轩农场,又是一番景象。"每天十几个催货电话,虾根本不够卖!”80后农场主张明轩刚从稻田虾网里倒出一筐活蹦乱跳的澳龙,手机就又响了。今年是他从事澳龙养殖的第9个年头,从20亩稻田到300多亩综合种养基地,从卖小龙虾到成高端餐饮“供货商”,他的转型全靠从海宁斜桥“漂”来的那粒虾苗。
2018年,他在网上看到鸿海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眼前顿时一亮。“这就是我要找的虾。”他当即决定,亲自跑一趟海宁斜桥。见到钱豪杰后,张明轩对澳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决定在自家农场开启澳龙养殖。“试养第一年进了1-2万尾苗,存活率高,品质实打实,一对比就知道好。”
有了靠谱的虾苗,张明轩在农场大胆开启了创新实验。他在稻田边种上从江西引进的金丝皇菊,形成"稻虾菊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为虾遮阴,虾粪肥田,菊花还能额外增收。
“每亩投6000尾苗,每年要从钱总那拿200多万尾,苗价0.7-0.8毛/尾,成虾能卖50元一斤。”他算了笔账,水稻亩产600-800斤,龙虾亩产450斤,金丝皇菊每年收1万株,农场年产值超60万,带动丁泾村约三分之一村民亩均增收1.2万元。
从西安临潼的春棚到太仓丁泾的稻田,这趟从海宁启程的“虾苗漂流记”,正在南北大地上续写着”科技兴农、合作共富”的新故事。
全链融合才能打造“共富盛宴”
眼下,在斜桥镇的努力之下,这只澳龙“闯市场”,鲜香滋味正声名鹊起。
金秋十月,斜桥镇再度被一只只青壳红钳的澳洲淡水龙虾"点燃”。第四届"澳龙小镇"龙虾推广活动,不仅是一场美食盛宴,更是一次产业活力的集中展现。
“早就听说洛溪夜市很热闹,今天约了朋友过来!”特意从市区赶来的陈女士也是冲着澳龙而来,“上次在横头街尝了念念不忘,今天特地坐城铁过来吃。”
这场美食嘉年华吸引了60余户商家参与,现场设有集装箱售卖区、大排档区、就餐区等不同功能区,形成了“核心市集+主题街区+景观廊道”的立体布局。升级后的洛溪夜市以“华彩洛溪"片区“一环三链"规划为骨架,更好地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
“不仅能吃到最地道的澳龙,还能看表演、参与文明活动,感觉整个城市的精气神都特别足!”游客李女士感慨道。活动期间,斜桥镇20个村社接连登台,表演涵盖乡村小品、音乐舞蹈、红色宣讲等内容,为群众献上了“村村上阵、天天有戏”的文化大餐。
这场推广活动不仅现场销售澳洲龙虾2100多斤,带动直接消费超百万元,更重要的是打响了"斜桥澳龙"的品牌知名度,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从育苗、养殖到加工、销售,再到文旅融合,斜桥镇打通了澳龙全产业链。如今,澳龙已成为“海宁新特产”,形成集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成熟体系,拥有5个品牌和1项集体商标,获得多项省、市农业奖项和技术标准认证。
夜幕再次降临,洛溪夜市的灯火依旧璀璨。这里升腾的不只是美食的烟火气,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从实验室到稻田,从浙江到全国,这只来自澳洲的“客人”,正在江南水乡演绎着动人的共富故事。
一粒虾苗,游出了一条坚实的共富路;一只澳龙,点燃了万千农户的新希望。在这幅“稻虾共舞”的画卷上,乡村振兴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