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央行行长警告!若美国贸易战逼欧洲企业涨价,消费者将成接盘侠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不少人喜欢在海淘APP里浏览欧洲的咖啡机、轻奢包,计算着满减优惠准备下手。

但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上周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节目中,抛出了一个需要所有人警惕的信号。

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正将关税压力压在欧洲企业身上,这些企业眼下还在硬扛成本,可一旦超出承受极限,涨价的账单最终会落到全球消费者头上。

不管是欧洲本土买家,还是咱们买进口欧洲货的中国人,都躲不开这波影响。

美国的关税怎么就绕到了普通人的购物车?欧洲企业为啥不敢直接涨价?这背后的连锁反应,比想象中更贴近每个人的生活。

要理清其中逻辑,得先看清美国2025年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到底有多“狠”。

这项政策不仅设立了10%的最低基准关税,还对欧盟的汽车、机械、高端消费品等核心出口品类,额外加征最高30%的关税。

别觉得这只是欧美之间的“较量”,它早已渗透到全球供应链里,以欧洲某家电品牌为例。

此前向中国出口高端洗衣机时,关税仅占成本的5%,政策调整后这一比例直接跳到20%,单台成本平白涨了近千元。

这笔钱,早晚要有人来承担,反观中国,为了稳定进口市场、给消费者减负,近两年一直在下调部分欧洲消费品关税。

一边是美国加税增加消费成本,一边是中国降税释放红利,两种政策方向对比之下,谁在真正为消费者考虑,答案很明显。

但当前的情况是,全球约三分之二的关税成本并没有立刻转嫁给消费者,而是由欧洲企业自己咬牙消化。

这不是企业“大方”,而是市场竞争下的无奈选择,不管是在欧洲本土还是中国市场,欧洲品牌都面临激烈竞争。

家电领域要跟海尔、美的拼性价比,轻奢领域要和国潮品牌抢年轻群体,谁先涨价,谁就可能失去客户。

就像德国某厨具品牌,去年因关税导致单品成本涨了12%,最终只敢把售价提高3%,剩下9%的成本全靠压缩广告预算、优化供应链物流来填补。

可拉加德说得很实在,企业承受利润下滑的能力是有上限的,随着关税压力持续,欧洲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意大利某皮具厂今年一季度仅关税支出就多花了200万欧元,要是后续关税降不下来,要么裁员缩产,要么就得提高产品售价。

而这部分涨价成本,最终会由包括中国消费者在内的全球买家买单,这种压力已经清晰反映在欧洲经济数据里。

欧洲央行最新评估显示,企业利润出现小幅收缩,即便此前相对稳定的服务业,对未来的预期也转向了谨慎。

对比同期中国数据,今年4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4,连续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虽然对欧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因为提前开拓了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整体出口增速始终保持稳定。

在应对关税冲击的灵活性上,中欧企业的差异也很明显,中国不少外贸企业面对单一市场波动时,能快速调整业务重心。

比如浙江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对欧订单减少10%后,迅速转向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不仅补上了订单缺口,还实现了营收增长。

而欧洲很多企业长期依赖单一市场,供应链调整周期长,面对关税冲击时几乎没有缓冲空间。

面对这样“难捉摸”的经济形势,欧洲央行近期选择维持利率稳定,存款机制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和边际借贷利率分别保持在2.00%、2.15%和2.40%,这是自2024年6月以来首次暂停降息。

拉加德解释,关税对物价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能因为消费需求疲软压低通胀,也可能因为供应链成本上升推高物价,此时盲目调整利率,很容易引发经济波动。

中国央行的应对则更灵活,去年以来始终根据国内经济形势动态调整政策,比如2024年11月下调MLF利率5个基点,既稳住了通胀,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给市场注入了活力。

两种政策选择背后,是对本土经济需求和市场规律的精准判断,眼下欧元区的经济数据看似有复苏迹象。

今年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6%,7月综合PMI升至51,创下近11个月新高。通常PMI高于50意味着经济扩张,但拉加德特意点破。

不少增长是企业为规避后续关税上调“提前发货”堆出来的,并非真实需求推动。

法国某葡萄酒出口商,把原本分3个月发往海外的货压缩到1个月内发完,德国某汽车配件厂商,也提前向中国经销商交付了两个月的货。

这种“透支式增长”根本不可持续,后续很可能面临订单断层,中国的出口增长则完全不同,靠的是产业竞争力的硬实力。

根本不用靠“提前发货”这种短期手段维持增长,企业信心也更稳固,拉加德在节目中还提到,当前全球经济正被两大力量推动变革。

一是关税政策调整,二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关税正在重塑全球贸易联盟格局和跨境规则,欧盟近期加快与东盟协商自贸协定,就是为了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人工智能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欧洲车企用AI优化生产线,中国家电企业也通过AI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双方在技术应用上各有突破。

但差异在于,中国企业能更好地把技术优势和政策红利结合起来,比如国内某车企通过AI技术降低了5%的生产成本。

并借助RCEP关税优惠,把产品出口到欧洲,同类车型价格比欧洲本土产品低10%左右,市场竞争力显著。

而欧洲企业受关税成本拖累,AI带来的效率提升,很大一部分被关税支出抵消,根本没法充分释放优势。

对于贸易战中的那些“强硬表态”,拉加德看得很透彻,多数是谈判时的筹码,就像商业谈判中双方先抬高预期,为后续协商争取空间。

但她强调,最终解决分歧还得靠对话协商,这和中国一直坚持的多边贸易理念高度一致。

中国近年来积极推动WTO改革,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还和欧盟达成地理标志协定。

保护双方特色产品,既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也为企业营造了更公平的贸易环境,这种做法,远比加征关税、让消费者买单更有利于全球经济发展。

荷兰国际集团宏观研究主管卡斯滕·布热斯基分析,欧洲央行当前的“按兵不动”,其实是在等美欧贸易谈判的结果。

如果关税能下调,可能会通过降息刺激经济,如果关税继续加征,不排除采取更保守的政策。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得留意谈判进展,要是谈判没突破,下半年买欧洲进口商品可能会涨价,不妨趁现在保税仓有促销活动提前采购。

如果喜欢的欧洲品牌价格涨了,也可以看看国产品牌,现在国产咖啡机的萃取技术不输欧洲,国潮轻奢包的设计更贴合国内审美,价格还能便宜一半,性价比更高。

拉加德最后说,全球经济互联互通的格局没有变,合作远比对抗更有意义,对每个人来说,这一提醒的价值很实际。

美国关税战看似遥远,却会悄悄影响购物成本,而中国通过稳定外贸、下调部分进口关税,始终在为消费者减轻负担。

说到底,贸易战里没有真正的赢家,最终承担成本的往往是普通消费者,理解拉加德的警告,不是为了焦虑,而是为了更理性地规划消费。

不管是提前采购避开涨价,还是选择高性价比的国产品牌,都是应对这一形势的务实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3

标签:财经   欧洲   央行   美国   行长   消费者   贸易战   企业   关税   中国   成本   政策   利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