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宝藏兴趣#神墩头遗址位于安徽芜湖平铺镇漳河西岸,是长江下游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周代铸铜遗址之一。整个遗址平面略呈“凹”字形,占地面积至少8万平方米,遗址西北有一高出四周约2米的墩台。2024年8—12月,南京师范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芜湖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芜湖市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对神墩头遗址展开为期5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805平方米。
发掘区全景
熔炉
水井
作为神墩头遗址核心区域的西北墩台,面积约1500平方米,地层堆积厚1.6—2.5米,文化遗存较为丰富。共发现遗迹105处,以土墙、道路、红烧土遗迹、熔炉、烘范窑、房址和水井等最为重要,墩台外围还发现大型壕沟。土墙遗迹围绕墩台边缘,已揭露东、西、南三面,总长75.5米。其墙体较致密坚硬,为人工堆筑而成,未见明显夯筑迹象,堆土十分纯净。南墙东段发现的缺口推测为门址,缺口内还发现有分上、下两层的道路遗迹。发现4处熔炉遗迹,炉内及周围发现有炭屑、陶范等与铸铜活动有关的遗迹遗物。发现的房址有较多的柱洞,推测为干栏式建筑。发现的水井上部呈圆形,下部呈方形,井底铺置木板,井壁残留有木质井框。发现的窑址平面呈不规则形,底部烧结面保存较差,窑壁烧结程度较高,周围出土陶范及范坯,推测为烘范窑。
遗址出土可修复文物603件,主要有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和玉器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批与铸铜相关的遗物,如陶范、鼓风管、铅块和铜渣等。
据层位关系及出土器物特征,2024年度发掘的神墩头遗址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西周中晚期聚落;第二期是神墩头遗址的鼎盛时期,时代在春秋早中期,核心区域的墩台外围修筑有土墙和壕沟,墙内发现不少与铸铜活动相关的遗迹遗物,证明该区域是一处周代铸铜作坊区,推测属于当时的“官工业”体系,从出土陶范及铜器的类型看,该作坊区主要生产刀、斧、锥等青铜工具,以及剑、箭镞等青铜兵器;第三期是神墩头遗址的衰落期,年代大致为春秋晚期。
窑址
第一期遗迹分布示意
众所周知,矿采、冶炼、铸造是古代冶铸工业的三大重要环节。宁镇皖南地区商周时期的矿冶遗址虽已发现100余处,但经过大面积发掘者不多,繁昌神墩头遗址是继铜陵师姑墩遗址、镇江孙家村遗址之后同类遗址的又一次重要发现,对于探讨宁镇皖南地区商周时期青铜冶铸工业面貌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为青铜冶铸“官工业”完整体系研究,丰富长江文化内涵和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发展进程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徐良)
南墙东段发现的缺口及其内道路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