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崩了是假象,能跟中国一较上下?40万岗位空缺背后

美国制造业有多烂?从美国总统、到美国媒体、再到美国网红全在喊“美国制造业完了!”

但查阅数据发现,目前美国制造业总量、出口量全球排名第二。在全球前十制造业国中,美国人均附加值排名第二,在航天航空等多个细分行业仍居全球第一。

数据还可以,为什么美国人自己说美国制造业垮了?今天我们深入研究一番,弄清美国制造业衰退真相、能否重振,以及是否有机会与中国制造业竞争。

作为纽约旅游必打卡的帝国大厦——从1931年5月1日建成到1970年被世贸大厦超越,它以39年的时间稳居“世界最高建筑”之位。

你知道这座95年前的建筑用了多久建成吗?410天!95年前的美国,曾用一年多时间建成全球最高楼。

当年的美国创造过诸多制造业奇迹:福特每24秒产出一辆汽车,二战时每小时造一台飞机。对比辉煌的过去,如今的美国制造业确实有些拉垮

美国制造业的光辉岁月始于南北战争。南北战争虽以解放黑奴为名义,本质上是为工业化解放劳动力。

此后,美国开启了近半个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全国大修铁路、发展钢铁与汽车制造业,逐步成为制造业霸主。

洛克菲勒、卡内基、范德比尔特等耳熟能详的“老钱”家族均崛起于这一时期。1890年,美国成为全球GDP第一的国家;1913年,美国工业品产量占全球总量的1/3,超过英、法、德三国总和。

二战后,美国制造业继续称霸世界,经历了近30年的上升期,这一阶段制造业对美国GDP的贡献长期超过25%。

帝国大厦正是美国制造业崛起的见证——当时参与建造的3000多名工人分多班24小时施工,其“内卷”程度堪比巅峰期的富士康。

纽约哈曼顿街的大纽扣标志,则记录了另一重辉煌:几十年前,这里聚集着大量制衣厂,巅峰时期全美70%的女装、40%的男装均产自这片南北仅一条街、东西三条大道的区域。

纽约还曾拥有美国最大的制糖厂、军舰造船厂、印刷厂和食品加工厂,如今摩天大楼与精英云集的纽约,曾是工厂与工人的天下。

但美国制造业对GDP的占比已从20世纪60年代的超25%,下滑至2023年的10.2%;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79年的峰值1960万,连续缩水40多年至1290万。

2011年,中国超过美国,曾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国。

不过,纽约的变迁或许能提供另一视角:如今的纽约已从“工厂遍地”转型为集第五大道、华尔街、百老汇、时装周于一体的国际大都市。金融、设计、娱乐、消费等产业对GDP的贡献较20世纪70年代显著提升。

考虑通胀因素后,美国人平均收入也有明显增长。制造业比重下降,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曾经历类似转型。

美联储数据显示,1947-2015年剔除通胀后的制造业实际GDP贡献,60余年未发生显著变化。那特朗普与美国政府为何如此紧张?仅仅是竞选口号吗?

1956年,马尔科姆·麦克莱恩发明标准化集装箱,这一发明在美国国内运输业迅速普及;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标准化集装箱进一步推广至国际,配套船只、港口等设施逐渐成熟,掀起全球运输业的“集装箱革命”,拉开国际供应链时代序幕。

此后,许多美国工厂开始向亚洲(包括中国)采购甚至转移生产线。

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占比下降的同时,制造业就业人数大幅缩水,导致“铁锈地带”(如底特律、费城等老牌制造业城市)衰落。

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基于美国劳工部数十年数据的调研报告显示:其一,1970年代起,美国零售、专业服务等服务业新增就业超过制造业流失岗位;其二,制造业岗位从东部、中部、北部向南部、西部转移。

因此,“抢美国人制造业工作”的不只有中国,还有美国自身。

从失业率数据看,1970年后美国失业率并未显著高于此前,也未出现大萧条时期20%以上的超高失业率;近年美国失业率更接近历史最低水平。

即便制衣、制鞋等低附加值工作回流,真的会由美国人承担吗?当前美国制衣厂工人基本是特朗普最反感的移民群体。

另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业下滑会导致贸易不平衡危机。自1970年代起,美国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理论上会影响外汇平衡。

在亚洲设厂、全球销售的美国企业(如苹果)海外利润不计入美国GDP,但多数最终会回流美国。

2018年,回流美国企业利润高达7770亿美元,同年美国贸易逆差仅6210亿美元(尽管当年回流受短期税务政策刺激)。此外,美元的国际地位也帮助美国消化了部分贸易问题。

那么,制造业衰退带给美国的核心危机究竟是什么?答案是国家安全。

美国早因制造业退步吃过苦头: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汽车业受日本车冲击,“铁锈地带”至今未恢复;同期日本芯片业对美国穷追猛打,1985年日本DRAM芯片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50%,美国份额从70%被挤压至20%,连美国五角大楼都警告“依赖国外芯片威胁军事安全”。

疫情时期这种危机感加剧——美国连口罩、呼吸机都无法自主生产,汽车制造因供应链中断停滞,物资高度依赖他国。同时,大量供应链外迁导致美国创新难以落地,技术优势逐渐消失,这才是最致命的打击。

回顾美日芯片战中的成功案例或许能找到线索。《芯片战争》一书记载,美国在DRAM芯片竞争中的两个反击案例:其一,未依赖关税,而是通过改变设计、减少流程大幅降低成本,最终以更低价夺回市场;其二,英特尔1985年彻底放弃DRAM,转战CPU市场,引领芯片产业进入新阶段。

两条路径的核心都是“做得更好、做得更妙”。

历史经验表明,劳工成本并非制造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福特称霸全球时劳工成本并不低(甚至以高工资著称),靠的是先进生产技术;日本车击败美国车也非依赖低劳工成本,而是更高效的生产系统。

美国若想“做得更好”,仍需依靠技术或产品超越。

在科技研发领域,美国公司发明的制衣机器人,宣称能将T恤生产时间缩短至22秒,但美国制造业复苏的核心阻力仍与“劳工”相关。

也并非“劳工太贵”,主要是以下两点:

第一,劳工质量不足。当前美国面临的不是“制造业岗位消失”,而是“大量制造业岗位无人填补”。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目前约40万个制造业岗位空缺;制造业协会与德勤的报告预测,2030年美国未填补的制造业岗位可能达190万。

如今的工厂已非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简单重复的流水线,在中国许多工厂已采用机械手臂等高度机械化设备。

但自动化生产仅需2/5的基础操作工人,更需要设计、研发、维修、系统培训等高素质技术人才。然而,美国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长期滞后——尽管拥有顶尖大学与精英,但基础教育被美国人自己吐槽,职业教育更堪忧。

相比之下,中国扎实的理工基础教育优势愈发凸显。

第二,工会阻碍技术进步。美国制造业岗位从东部、中部、北部向南部、西部转移的原因之一,是南部、西部工会势力较弱。

工会近年频繁抗议的诉求中,常包含“禁止使用AI、机器人”。尽管工人希望保住工作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这种阻碍技术进步的行为最终导致工厂关闭、城市衰落,工人岗位仍无法保留。

综上,美国若想制造业回归,必须培养人才、为企业松绑、推进技术革新。靠关税回到几十年前的生产方式,无法提升制造业水平——有些东西失去后,便再难回来。

对中国或其他国家而言,同样需提前应对类似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工成本上升、新一代不再如老一代“拼命”,无法永远依赖成本优势时,最终都要回归技术升级与劳动力转型。

#财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财经   美国   假象   空缺   中国   制造业   岗位   劳工   纽约   全球   美国人   失业率   数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