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丰县欢口镇的版图上,藏着一个名字自带“江湖气”的小村——揭帝庙。
这个仅有300多口人的自然村,西临师寨镇刘小营,北接本镇宋寨村,地图上不过一个小点,却因“揭帝”二字引发无数猜测:究竟是“揭竿而起”的草莽传说,还是被岁月篡改的神祇印记?
揭帝庙村隶属于欢口镇宋寨村,坐落在丰北平原的西南部。这里地势平坦,沙质土壤透气,自古便是农耕宝地。
村西与师寨镇刘小营村仅一河之隔,向北3公里便是宋寨村中心集市,村民赶集、上学多往此去。若翻开清代《丰县志》,会发现这片土地曾是“丰北三镇”的商贸要道,明清时期因靠近复新河漕运码头,一度商铺林立,而揭帝庙村的位置,恰好在古驿道旁,这为“庙宇得名说”埋下伏笔。
“村里老人说,‘揭帝’其实是‘关帝’的讹传。”在村头开杂货铺的78岁老人宋继坤回忆,上世纪50年代,村东头还有一座青砖古庙,供奉着红脸长须的“关老爷”,庙门匾额上“关帝庙”三个字依稀可见。
但为何口口相传成了“揭帝”?
当地文史学者推测,可能与明代黄河泛滥有关。
据《欢口志》记载,明嘉靖至万历年间,黄河曾多次决口,丰北地区“十年九涝”,古庙因洪水多次重建,匾额或碑文受损,村民凭记忆相传,“关”字在当地方言中与“揭”发音相近(均为仄声),久而久之便演变为“揭帝庙”。
另一种说法更具传奇色彩:清代咸丰年间,村里出了个武举人,为护乡邻“揭竿抗匪”,后人为纪念他建庙,故称“揭帝”。
不过这一说法缺乏史料佐证,反倒是关帝庙的记载在徐州府志中屡见不鲜——明清时期,丰县境内关帝庙不下20座,揭帝庙极可能是其中之一。
别看村子小,村民姓氏却多达11个,以宋、王、韩姓为主。据《欢口志·人口志》记载,明初洪武年间,山西洪洞移民沿复新河迁入,不少人在此落脚。
“我们宋家祖上是从山西迁来的,来时就有这座庙了。”村民宋继路拿出祖传的地契,上面“光绪二十三年,揭帝庙村”的字样清晰可见。
有趣的是,隔壁刘小营村以刘姓为主,相传是民国汉奸王献臣的祖籍地,而揭帝庙村在抗战时期却出了不少抗日志士——这种“正邪相邻”的地理格局,为村名增添了几分戏剧性。
如今,古庙早已消失在农田里,只留下“庙台子”的土坡和几通残碑。但村民对“揭帝”的敬畏仍在:每年正月十三,老人们会自发在村头摆供品,念叨着“揭帝爷保平安”。
年轻人虽不信鬼神,却对村名的来历格外自豪,“出去打工说家住‘揭帝庙’,别人都以为是武侠小说里的地方!”
其实,揭帝庙并非丰县最“怪”的村名。隔壁师寨镇有“鬼修城”,传说为项羽一夜建城;顺河镇有“疯李庄”,因清代出了个疯癫举人而得名。
这些看似古怪的名称,实则是一部活态的地方史——或记录战乱,或纪念人物,或源于自然地貌。
正如揭帝庙村,一个“揭”字,可能藏着黄河改道的沧桑,也可能凝着百姓对忠义的向往。
互动话题:你的家乡有哪些“奇葩”村名?背后藏着什么故事?评论区聊聊~
更新时间:2025-09-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