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莎夫人蜡像馆,曾经这里是无数粉丝心中的“圣地”。
如今门票半价也乏人问津,北京、重庆两馆黯然谢幕,母公司更是巨亏47.9亿元。
究竟是时代变迁的必然,还是自身模式的致命缺陷?
为了能和自家“偶像”的蜡像拍一张合影,人们心甘情愿地排起长龙,队伍从馆内一直甩到前门大街上,那阵仗,丝毫不亚于一场顶流明星的见面会。
那时候,入驻杜莎夫人蜡像馆,不只是一个商业活动,更像是一场对明星“咖位”的加冕仪式。
它意味着你已经获得了主流市场的认可,是人气和地位的终极认证。
无论是杨幂蜡像在北京揭幕时引发的交通堵塞,还是胡歌蜡像亮相上海时的人山人海,都清晰地记录着那个属于蜡像馆的黄金时代。
每一次新蜡像的入驻,几乎都能毫不费力地抢占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明星本人亲临现场的揭幕仪式,更是将这种狂热推向顶峰。
可谁能想到,风向变得这么快。
如今,别说排长队了,就连曾经高达两百多元的门票都打折到了99元,依旧难以挽回游客稀疏的尴尬局面。
北京馆,这个曾经的流量中心,就在近期悄然落下了帷幕。
而在它关闭之前大约四个月,重庆馆也已经先行一步,宣告停业。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商业模式,从根上说,就是一场豪赌,赌注就押在这一尊尊蜡像身上。
而这笔赌注,实在是太昂贵了。
想要制作一尊蜡可乱真的蜡像,代价是是超过150万元人民币。
这笔钱,需要动用一个由20名英国顶尖工匠组成的团队,花费三到四个月的时间精雕细琢。
制作完成后,这尊金贵的蜡像还不能落地,必须通过空运小心翼翼地送到全球各地的展馆。这还没完,为了防止它开裂、掉色,展馆每天都得有专人进行维护。
这些开销,加上北京馆核心地段每年上千万的租金,共同构成了一笔庞大且无法削减的刚性支出。
仅仅一个北京馆,蜡像制作的总投入就高达1.4亿元,而放眼全球,这个数字更是超过了6个亿。
这种典型的“重资产”模式,在市场顺风顺水时或许还能维持,可一旦风向转变,就立刻显现出它致命的僵化性。
最要命的是,蜡像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沉没成本”。
倘若今天你花了150万为一位当红明星制作蜡像,粉丝蜂拥而至。
可如果明天这位明星热度下滑,甚至曝出负面新闻,这150万的投资就瞬间打了水漂,变成一尊无人问津的硅胶,无法调整,更无法收回。
其母公司默林娱乐集团的日子相当难过,去年亏损额接近5亿英镑,折合人民币高达47.9亿元。
而就在2023年,这家公司的亏损也达到了2.14亿英镑。当核心产品变成一个不断吞噬现金的财务黑洞时,衰落早已注定。
如果说高昂的成本是蜡像馆的内伤,那么消费文化的变迁,则是压垮它的外部重击。
蜡像的核心文化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亲近感。
过去,与偶像的蜡像合影,是普通粉丝能够最直观、最真切地“接近”偶像的方式。
但现在,时代变了。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崛起,彻底打破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壁垒。
粉丝不再需要通过一尊没有温度的蜡像来寄托情感,他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看偶像的直播,刷他的最新动态,甚至在评论区与他互动。
明星们也越来越懂得如何稳住自家粉丝,一场线下路演、一次写字楼活动,提供的真实感和互动性,是静态蜡像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当近距离接触不再稀缺,蜡像馆的价值自然也就被稀释了。
更重要的是,当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拍照打卡,他们追求的是沉浸式的体验、独特的情感共鸣和能够提供情绪价值的活动。
游客们普遍的反馈是,蜡像馆的体验太过单一,除了和姚明比比身高,看看静态的蜡像,然后拍几张照片,整个游玩过程通常一个小时左右就结束了。
这种体验,无论从性价比还是趣味性上,都远远不如一场紧张刺激的密室逃脱,或是一次充满想象力的VR冒险。
消费心态已经转变为体验感的追求,当一个地方无法再提供新奇感和深刻的情感链接时,自然就会被归入“一次性消费”的行列,复购率极低。
雪上加霜的是,近年来新制作的蜡像质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说看新蜡像就像“开盲盒”,时常被一些丑到离谱的作品震惊。当“栩栩如生”都无法保证时,蜡像的意义也就彻底失效了。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困境,并非一个孤立的商业案例,它更像是一个缩影,折射出整个实体文旅行业普遍面临的“杜莎夫人困境”——过度依赖单一爆点,缺乏深度体验和持续创新的内容。
放眼整个文旅行业,类似的“同病相怜”者比比皆是。
四川那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山寨兵马俑”景区,因为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如今已是一片荒芜。
廊坊那个号称“人工富士山”的景点,靠着社交媒体上的滤镜一度走红,但当游客发现实景不过是一个光秃秃的土堆时,口碑瞬间崩塌。
当然,也有人在积极求变。
上海的杜莎夫人蜡像馆就在尝试与《三体》这样的顶级科幻IP合作,还举办国风主题活动,试图吸引新的客群。
有专家建议,蜡像馆未来可以探索数字展览、品牌授权等“轻资产”模式,摆脱对重金投入的实体蜡像的过度依赖。
杜莎夫人蜡像馆从神坛跌落,与其说是一个品牌的失败,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消费者主权意识空前觉醒的今天,任何不能持续创造独特体验和情感链接的“资产”,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无人问津的“负债”。
未来的市场,属于那些真正能读懂消费者、尊重消费者,并愿意为他们不断创造惊喜的创新者。
信息来源:
耗资24亿元古城,4年亏损超10亿元,濒临破产!当地承认“决策失误”---曲靖珠江网2025.06.30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再见了---中国青年报2025年09月30日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