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刚过第一个季度,中国能源领域就爆出了大新闻:截至3月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量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全国火电的14.5亿千瓦,这标志着中国能源结构正式偏向清洁能源。
更让人吃惊的是,这背后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的绝对话语权——手握80%的太阳能板产能、60%的风机产能和90%的锂电池产能。
很难想象,这样的格局是用十年时间、数千亿美元投入硬生生拼出来的,这事儿确实够硬核。

这一切的起点,得回到十几年前的"世界工厂"困境。
2010年前后,中国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制造业基本靠低成本竞争,卡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高端零件要进口,80%的电力来自燃煤,成本优势还随着工资上涨慢慢消失。
这种困境下,2015年《中国制造2025》明确把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当成了突破方向。
选这两个领域的逻辑很实在:全球能源转型是共识,市场够大;太阳能板、风机的核心原理成熟,拼工程化和规模化我们有优势;而且产业链长,能带动几十个行业发展。但光靠企业自己肯定不行,必须得有国家层面的支持。

这十年的支持可不是简单发补贴,而是一套完整的资源配置体系。2019年在产业支持上就花了4000亿美元,占GDP的1.7%,比韩国、美国、德国都高出不少。
直接补贴早早就开始了,2009年起每辆电动车补2700美元,2022年补贴总额达50亿美元,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这些风电企业各拿了超1.6亿美元。
地方政府还会给零地价工业用地,可再生能源的上网电价比煤电高,江苏甚至直接降了9%的工业电价。
银行也跟着倾斜,制造业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深圳早年给电动公交下大单,合肥市政府花10亿美元支持蔚来,都是帮新兴产业熬过最难的"死亡谷"。

这么多支持叠加在一起,再加上产量翻倍、成本就降15%-30%的规律,产业链成本一下就压下来了。
2024年电池储能成本降了1/3,太阳能组件价格跌了21%,这才有了后来的爆发。到2025年3月底,中国新增太阳能和风电装机7675万千瓦,算下来每秒能装超100块太阳能板。
当然,做得大了争议也跟着来。2023年中国太阳能板产能能造861吉瓦,全球需求还不到450吉瓦,西方媒体说这是"产能过剩",但业内觉得这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产能储备"。
不过争议归争议,贸易摩擦是真的来了,2025年4月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34%关税,对东南亚光伏产品加征最高3500%关税。

面对这些限制,中国企业也没坐以待毙,直接搞起了"本土化战略"。东南亚原本是出口欧美的"跳板",现在成了重点开拓的终端市场。
隆基绿能从2022年就开始参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能源项目,中国能建2024年底接连和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签了光伏项目,海泰新能还宣布在印尼建2吉瓦电池片和1吉瓦组件项目。
2025年7月,巴西、墨西哥、匈牙利的多个海外工厂也陆续投产,产能都在10万到30万辆不等,这不只是卖产品,而是把整条产业链、技术和管理都带了出去。
现在看效果很明显,2025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组件对传统大市场出口放缓,但对亚洲出口量同比增长了12.2%。

截至2025年3月底,风电与光伏发电合计装机量达到14.8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火电。按照目标,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要达到36亿千瓦,未来十年还要再翻倍增长。
不过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放缓、部分车企下滑,也说明就算有国家支持,最终还是得靠市场说话。
中国用十年时间,从"低端制造困境"走到"全球产业主导",把清洁能源变成了普通人用得起的产业,这事儿干得漂亮。

虽然还有产能争议、贸易摩擦这些挑战,但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平价化已经挡不住了。这场产业实验还在继续,未来值得期待。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