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四大名镇,其中三镇变城,一镇还是镇,该镇为何没发展起来?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说起明清时期的繁华重镇,汉口、佛山、景德镇、朱仙镇这四个名字总能让人想起那个商贾云集的年代。

几百年过去了,汉口成了武汉三镇之一,佛山发展成珠三角的制造业重镇,景德镇更是因为瓷器名扬天下成了地级市。

可偏偏朱仙镇,这个曾经人口接近二十万的超级大镇,如今只剩下两万来人,彻底沦为了一个普通乡镇。

同样都是明清名镇,为什么别人都成了城市,朱仙镇却越来越倒退了呢?

水上黄金通道的诞生

朱仙镇这地方能火起来,说白了就是占了个好位置。北宋年间,赵匡胤把首都定在开封,这一下子可不得了。

开封当时有一百五十万人口,放在全世界都是超级大城市。这么多人吃喝拉撒,光靠周边种地肯定不够用,就得从南方运粮食过来。

那时没有火车汽车,运东西全靠船。从南方往开封运粮,有一条河叫惠民河,这条河就从朱仙镇穿过。


你想想看,所有去开封的粮船都得从这里经过,朱仙镇想不发财都难。

船工们走累了要歇脚,商人们要谈生意,粮食要装卸转运,自然而然这里就热闹起来了。

朱仙镇的老百姓很聪明,他们发现这么多人来来往往,过年过节总得买点年画贴贴吧。于是就开始琢磨木版年画的手艺。

别说,这一琢磨还真琢磨出名堂来了。朱仙镇的年画色彩鲜艳,图案喜庆,价格又实惠,很快就在周边传开了。


一艘艘粮船来了拉走粮食,顺便再带几捆年画回去卖,朱仙镇的年画就这样通过水路卖到了大江南北。

整个镇子围着这条河转,码头上永远都是熙熙攘攘的。装卸工人的吆喝声,商贩的叫卖声,混着船只往来的号子声,从早到晚没个消停。

河边开满了客栈、酒楼、货栈,连带着各种行当都跟着兴旺起来。那时候的朱仙镇,真是一片繁华景象。

一场灾难带来的转折

好日子没过多久,元朝人打进来了。蒙古人建立政权后,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把首都搬到北京去。这一搬,开封的地位一落千丈。

更要命的是,元朝人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京,开凿了“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一通,原来走惠民河去开封的船只,直接改道走运河去北京了。

惠民河的漕运生意说没就没了。更糟的是,黄河这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又出来捣乱。黄河在河南这一带本来就爱改道,动不动就决堤泛滥。


元朝时期黄河又闹了一次大的,洪水把惠民河给淤死了,河道被泥沙堵得严严实实。

朱仙镇的人傻眼了。河道没了,船来不了了,生意自然也就黄了。

镇子上的客栈一家接一家地关门,码头工人找不到活干,连年画作坊都开不下去了。人口大量流失,街道变得冷清,那些年朱仙镇几乎要从地图上消失。

就在大家以为朱仙镇彻底完了的时候,转机出现了。元朝有个叫贾鲁的官员,专门负责治理黄河。


这个人能力很强,花了大力气把黄河治住了,顺便还把原来的惠民河重新疏通了一遍。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人们把惠民河改名叫贾鲁河。

河道通了,朱仙镇又活过来了。明清两朝,开封虽然不是首都了,但还是个重要的区域中心,贾鲁河的航运价值依然存在。

朱仙镇抓住这个机会,又重新发展起来。到了清朝,朱仙镇再次跻身四大名镇之列,人口恢复到将近二十万,又成了商贸繁华之地。

靠天吃饭的代价

朱仙镇复兴以后,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镇上的年画作坊越开越多,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码头上每天几百艘船进进出出,装卸货物忙得脚不沾地。酒楼茶馆座无虚席,布庄绸缎店生意兴隆。看上去这个镇子好像又回到了北宋时期的盛况。

问题是,朱仙镇的繁荣从头到尾都绑在贾鲁河这一条线上。

这条河顺畅,镇子就兴旺;这条河出问题,镇子就跟着倒霉。这种靠单一命脉吃饭的发展模式,风险实在太大了。


相比之下,汉口连接长江,佛山靠近珠江入海口,景德镇虽然也靠水运,但瓷器产业本身就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地方都有相对稳定的地理优势和产业基础。

朱仙镇缺的就是这种稳定性。镇上的产业结构太单薄了,除了为漕运服务的各种行业,就是木版年画。

年画这东西说起来是特色产业,但市场容量有限,而且严重依赖节庆需求。

平时销量一般,只有过年前后才会迎来销售旺季。这样的产业结构,根本撑不起一个大镇的长远发展。

更关键的是,朱仙镇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太深了。黄河这条河,历史上就是个“定时炸弹”。它带来的不只是水源和交通便利,还有无穷无尽的“麻烦”。


泥沙淤积是常态,决堤改道是家常便饭。贾鲁河本身水量就不大,河道又浅,稍微来点泥沙就容易堵塞。

每次疏通都要花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疏通之后能维持多久还不好说。

朱仙镇的河道一旦出问题,整个镇子的经济就跟着崩溃。这种脆弱的发展模式,注定了它难以在变化莫测的历史中站稳脚跟。

那些真正能发展成城市的地方,要么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要么产业基础扎实,要么交通网络多元化,朱仙镇这些条件一个都不具备。

最后的落幕

真正压垮朱仙镇的,是道光年间接连不断的天灾。黄河几乎年年决堤,年年泛滥。大量泥沙冲进贾鲁河,河道被堵得一塌糊涂。

清政府那会儿自顾不暇,哪有钱去疏通河道。船只越来越难通行,后来干脆就通不了了。

到了1927年,贾鲁河彻底改道了,新河道绕开了朱仙镇。这一下,朱仙镇彻底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水运命脉。

没有了船只往来,镇上的商业立刻崩盘。那些依靠转运生意的货栈倒闭了,客栈关门了,饭馆也开不下去了。人们纷纷逃离这里,去别的地方谋生。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调整,河南省省会从开封迁到了郑州。开封失去省会地位,经济地位进一步下降。

作为开封下属的朱仙镇,自然也跟着受影响。本来就已经够惨了,更雪上加霜的是,现代印刷技术开始普及。机器印刷又快又便宜,传统的木版年画根本没法竞争。

朱仙镇的年画作坊一家接一家地关门。年画产业的衰落,让朱仙镇失去了最后一点特色。

从二十万人到两万人,朱仙镇的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九。曾经热闹非凡的街道变得空空荡荡,很多房屋年久失修无人居住。


对比其他三个名镇的发展轨迹,朱仙镇的命运显得格外悲凉。汉口凭借长江枢纽的地位,成了中部地区的商业中心。

佛山搭上了珠三角工业化的快车,发展成了制造业重镇。

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历经风雨,但品牌价值始终在那里,城市地位稳固。只有朱仙镇,从辉煌跌落到沉寂,成了历史的注脚。

看看今天的朱仙镇,真的很难想象它曾经有过的繁华。古老的街道还在,残破的城墙还在,但昔日的喧嚣早已不复存在。


偶尔有游客来寻访古迹,在老年画作坊里流连一番,拍几张照片就走了。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去外地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孩子。

这个镇子的衰落,不是因为人不努力,也不是因为手艺不好。根本原因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条河决定了它的兴衰,一个产业撑不起它的未来。当河道变了,技术变了,时代变了,朱仙镇却没能跟上变化。

那些能适应时代变迁的城镇越来越强,而那些跟不上步伐的地方,就只能被历史遗忘。


《——【·结语·】——》

朱仙镇的故事说白了就是个教训。一个地方想要长久发展,不能把命运全押在一个点上。

交通要多样化,产业要多元化,还得有点应对变化的能力。汉口、佛山、景德镇能成为城市,朱仙镇留在乡镇,差的就是这些东西。

历史不会给你第三次机会,抓不住时代的脉搏,再辉煌的过去也只是过去!

信息来源:

1. 《河南通志·地理志》,河南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2. 《开封府志》(清光绪版),河南大学出版社

3. 《中国古代城镇史》,陈桥驿著,中华书局

4. 《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城镇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历史   明清   年画   惠民   河道   黄河   镇子   汉口   景德镇   佛山   产业   元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