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出了一对让人既热血沸腾又唏嘘不已的君臣组合——秦昭王和白起。这俩人,一个是雄才大略的王,一个是战无不胜的将,联手把秦国推上了霸主宝座。
可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对黄金搭档能一直牛下去的时候,剧情突然崩了。秦昭王居然亲手下令,把白起这个超级战神给赐死了。
白起这么猛,功劳堆成山,咋就落得个自刎的下场?
战国那会儿,七国混战,天天打得昏天黑地。
秦国本来不是最强的,但自从商鞅变法搞了一波改革,国力就像开了挂似的往上窜。
秦昭王嬴稷19岁上台,年轻有为,脑子里装的全是大一统的野心。
他当了56年王,把秦国收拾得服服帖帖,国富兵强,后来秦始皇能扫平六国,靠的就是他打下的底子。
而白起,就是他手里最锋利的那把刀。
出身草根,没啥后台,但打仗简直是天赋异禀,熟读兵书,脑子活得很,地形、兵力、敌情分析得透透的,总能找到对方的软肋,然后一刀捅死。
从伊阙之战砍了魏韩联军24万,到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多万,白起用一场场硬仗,把秦国的威名砸得震天响。
民间都传开了,“有白起,秦必胜”,这声望,简直高得离谱。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
白起这人,打仗是神,政治上是憨。
他眼里只有战场,压根不懂朝堂那套弯弯绕。
早年还好,有个大佬魏冉罩着他。
魏冉是秦昭王的舅舅,宣太后的哥哥,当过丞相,手握大权,眼光毒辣,看中了白起的潜力,一路提拔,还帮他挡了不少政治暗箭。
可以说,白起能这么顺风顺水,魏冉功不可没。
可惜啊,好日子没多久。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听信新丞相范雎的话,把魏冉一脚踢下台,连带着魏冉的势力全被连根拔起。
魏冉一倒,白起的靠山没了。
这还不算啥,白起跟魏冉关系那么铁,秦昭王心里能不犯嘀咕?
这家伙到底是忠于我,还是忠于他舅舅啊?
再加上白起名气太大,功劳多得没法再赏,秦昭王开始有点坐不住了。
这时候,白起的性格短板彻底暴露。
他耿直得要命,不会拍马屁,也不会察言观色,在朝中愣是没几个朋友。
打仗牛逼归牛逼,可你不懂政治,就等于给自己埋了个雷。
秦昭王这边呢,也不是啥心慈手软的主儿。
他是个有野心的王,最怕的就是底下的人威胁到自己的位子。
白起战功盖世,民间把他捧上天,军队里更是把他当神供着,这种情况搁谁身上不慌?
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历史上这种事儿多了去了,汉朝的韩信不也差不多嘛,功劳太大,最后还不是被收拾了。
事情的导火索,得说到邯郸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国刚在长平之战干掉赵国40多万军队,赵国那会儿已经半死不活。
白起一看,这机会太香了,建议趁热打铁,直接攻下赵国都城邯郸,把赵国一波带走。
他这想法没毛病,从军事角度看,绝对是最佳选择。
可问题出在朝堂上。
新丞相范雎是个文臣,脑子里想的全是外交平衡和长远布局。
他觉得长平之战刚赢,秦国已经捞够了好处,再打下去风险太大,不如先喘口气,稳住阵脚,再慢慢磨赵国。
秦昭王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就下令收手。
白起听到这决定,气得肺都炸了。
他觉得这简直是脑子进水,放着这么好的机会不要,等于自废武功。
他跟秦昭王杠了几句,最后一甩手,称病回家,懒得搭理。
白起这波操作,直接把秦昭王惹毛了。
你再牛逼,也是我的臣子,凭啥跟我唱反调啊?
可秦昭王也没马上翻脸,毕竟白起太能打了,舍不得扔。
没过多久,剧情反转。
赵国缓过劲儿来,不但不服软,还拉上齐国一块儿跟秦国对着干。
秦昭王这下急了,觉得自己被涮了,决定再打赵国。
他派人去找白起,让他赶紧出山。
白起还是那态度,说现在打已经晚了,赵国早有防备,没戏。
他就窝在家里,死活不挪窝。
秦昭王亲自上门求他,白起还是那句话,说自己病得爬不起来。
这态度,摆明了不给面子。
秦昭王没办法,只好派了个叫王陵的将领带兵去攻邯郸。
结果可想而知,赵国早准备好了,城墙高得像山,粮草堆得满仓,秦军砸了好几个月,尸体堆了一地,连个城门都没摸到。
秦昭王急得不行,又派范雎去劝白起。
白起还是老一套,说早就提醒过你们,现在 deaths就是送死。
范雎灰头土脸回来,秦昭王气得砸桌子,心想没你白起,我还收拾不了赵国了?
他加派兵力继续硬攻,可还是没啥进展。
最后,秦昭王实在没办法,亲自跑到白起家门口,低声下气求他出山。
白起这回更狠,直接撂话,说你要逼我,我就死给你看。
这话彻底把秦昭王点炸了。
好歹我是一国之君,你这态度是要造反吗?
他甩袖子走人,回去就下了死命令,让白起自尽。
公元前257年,白起在咸阳郊外拔剑自刎,走的时候还留了句遗言,说自己到底犯了啥错。
这事儿咋看?
有人觉得白起死得太冤了。
司马迁在《史记》里就挺替他鸣不平,说他是被秦昭王硬生生逼死的。
可换个角度想,秦昭王也不是完全没理由。
白起这人,太倔了,三番五次顶嘴,连王的面子都不给。
邯郸之战输得那么惨,秦国好不容易攒下的威风全没了,秦昭王不迁怒他才怪。
更关键的是,白起声望太高,功劳太大,封无可封的时候,哪个王不怕他蹬鼻子上脸?
唐朝李世民都说过,这事儿虽然是君王的错,但换谁坐那个位子,估计也得下狠手。
白起一死,秦国啥反应?
军里炸了锅,士兵们都觉得可惜,这么个战神就这么没了。
老百姓也挺同情他,说他为秦国流了那么多血,最后却被自己人干掉。
可秦昭王才不管这些,他要的是铁腕控制,谁敢威胁他的权威,谁就得滚蛋。
白起死了,秦军确实有点乱,没有这种级别的将领坐镇,打仗没以前那么猛了。
但秦昭王也不是吃干饭的,他迅速调整策略,提拔新人,继续扩张。
公元前256年,秦军灭了东周,震慑天下,证明秦国底子还在。
再往后看,秦昭王晚年还是很猛。
他重用范雎,搞远交近攻,一步步吃掉各国。
虽然没了白起,他还是稳稳当当带着秦国往前走。
他活到75岁,死于公元前251年,算是战国君王里的长寿冠军。
之后他儿子秦孝文王接班,可惜只干了一年后就挂了。
接着秦庄襄王上台,继续壮大秦国。
到秦始皇那一代,公元前221年,终于一统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回过头看,白起的死虽然让人叹气,但对秦国大局影响没那么夸张。
秦昭王用铁血手段搞掉白起,保住了自己的统治,也让秦国没陷入内乱。
白起这人,功劳大得吓人,可一旦跟王对着干,下场就注定了。
史学家说得没错,换成你我当秦昭王,面对这么个牛逼又不听话的臣子,恐怕也得咬牙把他弄死。
历史就是这么残酷,功劳再高,名声再响,挡了君王的路,就得让位。
这事儿放到今天看,也有意思。
白起这种人,能力爆棚但不懂妥协,搁现代估计也混不长。
秦昭王呢,典型的政治动物,一切以稳住江山为先。
这种君臣博弈,放到哪个朝代都跑不掉。
白起的悲剧,是他个人的宿命,也是秦国崛起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秦国能统一中国,白起流过的血没白流,但他的死,也提醒后人一句话——干得好,不如站得稳。
从中国立场看,这段历史挺值得骄傲的。
秦昭王和白起,一个治国一个打仗,把秦国从乱世中硬生生拽了出来,为后来的大一统铺路。
白起虽然死了,但他的战绩是中华民族武力崛起的象征。
秦昭王除掉他,虽然冷血,却也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咱们老祖宗那会儿,能在那种乱局里杀出一条血路,靠的就是这种硬核实力和果断决策。
最后说一句,白起这哥们儿,真是个传奇。
打仗无敌,可惜不会玩政治。
他的死,是秦国霸业的代价,也是历史给咱们留下的教训。
秦昭王呢,心狠手辣,但也真有本事,把秦国带上了巅峰。
这俩人,一个是刀,一个是手,缺了谁都不行。
可惜啊,刀太锋利,手就得把它扔了。
参考资料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战国策·秦策五》
《秦昭襄王与白起的关系研究》 - 中国社会科学网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