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夏天,旧金山联邦法院的公告像一枚炸弹,在全球科技圈炸开锅。
他们要通缉的不是跨国罪犯,而是一个戴着黑框眼镜、总穿着白大褂的华人科学家陈正坤,罪名则是盗取商业机密。
这究竟是恶意诽谤还是事实?现在怎么样了?
2024年,当那张悬赏通缉令悄然撤下时,许多人以为这只是一个漫长法律案件的终点。但事实上,这更像是一场长达六年,横跨法庭、科技、国家政治多个领域的博弈。
“被告人”陈正坤,一个芯片科学家,而他的经历,却没有一帆风顺。
美光公司递交的诉状,将指控包装得严丝合缝,矛头直指陈正坤窃取了其商业机密。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被置于知识产权之下,仿佛是一场正义对阵窃贼的较量。
然而,当案件的核心证据被公布时,事件直接迎来大反转。
1988年,陈正坤还是清华大学一名青涩的本科生,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内权威的《电子学报》上。
这篇论文,早已是公开的学术知识,过了专利保护期不说,任何人都可以查阅。
在法庭上,这份泛黄的论文复印件成了一个关键性证据。
论文上,他当年的签名笔迹与现在的字迹对照一致,无声地诉说着,这样的学术研究根本不是什么秘密,而是一个学者早在几十年前就公之于众的知识。
况且美光公司指控的逻辑也站不住脚,晋华团队在2019年拿出25纳米芯片成果时,陈正坤已离开美光三年之久,而且彼时美光自己都没能实现这项技术的量产。
一个不可能发生的“窃取”行为,就这样被硬生生地捏造出来。
它最初只是美光发起的一场民事诉讼,一场商业对手间的寻常过招。
但很快,美国司法部介入,案件性质被迅速拔高为“经济间谍罪”,国家的力量开始介入。
最终,一张全球通缉令横空出世,将这场商业竞争彻底变成了政治性的绞杀。
美国司法机构的通缉令,附带着长达10年的监禁威胁,目标是让陈正坤变成“罪犯”。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福州,晋华的反诉也开始步入正轨,中国法院判决美光专利侵权,要求赔偿1.96亿元人民币,并禁止其在中国销售三款主流芯片。
美国方面选择陈正坤作为打击目标,绝非偶然。
陈正坤的故事,得从台湾高雄一个普通家庭说起,从小的他便对电子充满好奇。
小时候,他会偷偷把父亲的收音机拆得七零八落,不是为了搞破坏,而是想搞懂里面的线路是如何工作的,甚至自己动手绘制电路图。
这种刨根问底的劲头,贯穿了他的整个求学生涯。
在清华大学读电子工程系时,电路实验的通过率常年徘徊在30%,是个老大难问题。
陈正坤偏不信这个邪,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整整两周,靠着最笨拙的手工焊接方式,硬是克服了设备不稳定的难题,最后把实验通过率奇迹般地提升到了85%。
后来,他远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深造。在这里,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技术壁垒的力量。
他亲眼看到导师的顶尖科研成果,因为被美国企业的专利牢牢锁死,无法自由应用和转化。
那种无奈感,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必须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
博士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进入了英特尔,并迅速成为技术骨干。
他领导的团队开发出的一款低功耗芯片,让笔记本电脑的续航时间实实在在地延长了2个小时。
这份履历堪称完美,但一件小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办公室里,一位美国同事不经意间的评论,像针一样刺痛了他:“中国嘛,也就只能买我们淘汰的技术。”
这句话让他意识到,仅仅做一个顶尖的打工者,无法改变别人对他祖国的刻板印象。
2002年,他毅然离开英特尔,回到台湾加入瑞晶电子。
在这里,他的能力得到了彻底释放,他不仅主导开发了32位微处理器,还通过大胆采用国产散热硅胶等本土方案,一举解决了困扰业界的芯片散热难题,将功耗降低了40%,打破了当时美日的技术垄断。
他的到来,硬是把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瑞晶电子被美国巨头美光公司收购。
陈正坤凭借出色的能力被任命为美光台湾区总裁,并主导了32纳米DRAM芯片的量产,为美光立下汗马功劳。
可即便身居高位,他却发现自己始终是个“外人”。
他被禁止接触公司的核心技术,他提出的技术本地化方案,被美国总部以“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美方手中”为由强硬否决。
公司甚至向他施压,要求他转移中国团队的技术成果,但他顶住了压力。
因为他的中国籍身份,以及这种不愿被同化的坚持,他逐渐被边缘化。
他终于明白,在跨国公司的体系里,他的才华可以被利用,但他的梦想却无处安放。
2016年,他选择了离开。同年,他加入了刚刚在福建成立的晋华集成电路公司。
在这里,他带领着一支由两岸工程师组成的年轻团队,目标只有一个:打破美光、三星在存储芯片领域的垄断。
当陈正坤的团队在2019年成功点亮25纳米DRAM芯片时,对美国方面来说,一个潜在的威胁终于变成了现实的威胁。
这款芯片不仅良品率从最初的60%爬升到90%以上,其性能甚至比美光同代产品还高出8%,成本和功耗却更低。
这不再是追赶,而是实实在在的超越,随之,一场窒息式的封锁到来。
美国撒下了一张天罗地网,招式狠辣,环环相扣。
先是一纸“实体清单”,将晋华彻底孤立。
紧接着,泛林、应用材料等美国设备供应商的工程师们一夜之间撤离,留下了数百台刚刚安装好、却无人调试的精密设备,变成了昂贵的废铁。
荷兰的光刻机巨头ASML也被施压,停止向晋华供货。这条禁令,直接导致晋华雄心勃勃的7纳米研发项目瞬间停摆。
据估计,短短几个月内,这场围猎给晋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了200亿美元。就连晋华的合作伙伴,台湾的联华电子也没能幸免。
最终在2020年选择支付6000万美元罚款与美方和解,并同意协助调查晋华,非商业手段也接踵而至,据称美国联邦调查局甚至找到了陈正坤在台湾的家人,试图从心理上击垮他。
这张封锁网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扼杀晋华这家中国存储芯片的新生力量。
然而,他们低估了绝境中迸发出的韧性。
7纳米的路被堵死,陈正坤和他的团队没有选择放弃,而是果断调转方向,决定在已有的25纳米技术上做到极致,同时开启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供应链的全面自主化。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短短三个月内,这支被逼到墙角的团队,硬是将生产设备中的美国技术依赖度,从68%的惊人比例,断崖式地降低到了12%。
从“引进来”到“自己造”,让他们摆脱了被人“卡脖子”的命运。
到2021年,一款完全自主的25纳米存储芯片诞生了。
他们甚至还把自研的低功耗优化方案做成了行业技术标准,第一次在牌桌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
美光发起的这场围猎,虽然重创了晋华,但自己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国的反制裁,让美光的多款产品被禁止在华销售。
与此同时,以长鑫存储为代表的国产厂商迅速崛起,蚕食着美光让出的市场真空。到2024年,美光在华市场份额已跌至12.1%。
这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游戏,让美光再也撑不住了。
最终,美光主动选择与晋华达成全球和解,撤销了所有诉讼。半年后,美国司法部也撤销了对晋华的指控和对陈正坤的通缉令。
这场声势浩大的围猎,最终以一种近乎“烂尾”的方式收场。
陈正坤没有出现在庆功会上,也没有发表任何激昂的演说,而是低调地回到了晋江的实验室,重新穿上了那件熟悉的白大褂,继续投身于下一代芯片的研发。
所有的封锁与打压,最终都敌不过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里,那份对技术最纯粹、最执着的追求。
在科技竞争的浪潮中,霸权体系动用一切手段,对后发者进行精准而残酷的打击。
但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封锁不住的,而试图扼杀对手的外部压力,往往会变成催生其内生动力最猛烈的催化剂。
实干,永远是打破一切枷锁的最终答案。
参考信源:
胜诉!中国芯片企业在美获无罪判决 2024-02-28 13:23 参考信息网
台湾联电与格芯合并成美国企业?合计份额约中芯国际2倍 2025-04-01 13:06 观察者网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