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刚说完,局势立刻动了起来。 美国总统迅速抛出药品和芯片两颗“重磅炸弹”,税率从温和起步走向 250%。
消息一出,全球紧张气氛瞬间升温——是不是又一场贸易地震即将来临?
2025年8月5日,特朗普再次把关税这柄大棒举到了头顶,没有铺垫,没有缓冲,直接甩出一句话:“我们将对药品征收小额进口关税,逐步上调,最高将达到250%。”这句话没有温度,却足以撬动全球制药供应链的一块地基。
这天早上,美国东部时间八点三十分,特朗普坐在CNBC访谈席上,语言平静,节奏不紧不慢。但他嘴里说出的那个数字——250%——比任何一次关税计划都更加惊人。他没有使用外交辞令,没有强调“平等”与“协商”,他说:“药品应该在美国生产。”在镜头面前,他没有回避任何行业,也没点名任何国家,却句句直指问题核心。
这场访谈被剪辑成数段在全球财经媒体间传播。华尔街日报第一时间确认,这项关税计划将适用于所有进口药品,初期税率可能只有5%,随后逐步上调,一年之内上调到150%,最迟一年半达到250%。整个过程以“促使制药商回归美国”为目标,不再赘述“谈判空间”,也未设置“特定例外”。
这不是建议,这是决定。
几小时内,股市快速反应。SPDR S&P制药ETF(XPH)在开盘后一小时内下跌0.52%,代表性企业股价全线震荡。辉瑞在盘中一度下挫1.3%,后因投资人对其“在美产能布局”保持信心而反弹,收盘上涨0.4%。这种反差反映的不是利好,而是恐慌的合理化。企业没有办法在一夜之间重组全球生产链,但市场已经开始“赌”,谁会是受益方,谁将首当其冲。
人们开始问:这个税率到底要打多久?会不会真的执行?还是只是选举姿态?
可紧接着,更多权威媒体证实,这不仅是一次试水,而是白宫正在草拟的正式政策——由商务部牵头审查所有药品进口,引用《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进行国家安全调查。换句话说,这项政策合法性已被激活,不再仅仅是竞选口号。
Politico进一步披露,这项计划的执行方式是通过FDA药品注册与海关编码清单进行税率匹配。如果药品在美无替代,初期给予90天缓冲,之后征税仍照常进行;如有替代,即刻执行惩罚性税率。
从贸易手段到政策落地,节奏没有丝毫空转。
8月6日,路透社报道称,特朗普已经向至少17家大型制药公司发出正式信函,要求其提供“成本重构方案”与“在美生产路线图”。名单中包含辉瑞、默沙东、诺华、强生、赛诺菲等头部企业。政府设定了一个明确的“关税倒计时”:2025年9月29日之前,所有药品商必须完成方案提交,否则视为拒绝配合,将面临250%阶梯税。
这一信号,将药品贸易从经济领域强行拖入国家安全范畴。美国卫生部长表示,关税目标并不在于打压海外,而是解决“对外国药品依赖”问题。但几乎没有人怀疑,这场风暴将对全球尤其是亚洲药品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
全球药企立刻开会。日本武田药品宣布“评估影响”,印度Dr. Reddy’s发布声明“密切关注局势”。辉瑞高层在第一时间与美国商务部取得联系,试图争取更长缓冲时间。但美国国内的舆论却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这项措施,多个州政府、参议员纷纷呼吁推进“制药产业回流”。
整个行业像一块铁板被猛击了一锤。没有预热,没有模拟,只有政策甩出和生死应对。所有人都知道,250%不是谈判筹码,而是最后通牒。
药品风暴还未平息,新的战场迅速扩展开来——半导体。
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顺带一句:“我们也将对进口芯片征税,税率约为100%,豁免将在美国设厂的公司。”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瞬间震动全球电子产业链。
这一次,他没有设下递进式税率阶梯,而是一步到位。100%。一刀切。 这不是筹码,这是压迫。没有细节,没有日期,只有方向。财经界立刻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范围已经从药品扩展到了芯片,而且远未结束。
华尔街日报在当天傍晚追加报道指出,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收到特朗普指示,制定半导体关税清单,初期目标包括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制程芯片、封装设备、原材料化学品。“豁免条件”是核心——企业只要能承诺在美国本土建设或扩产,便可申请豁免,但豁免期上限为两年。
这等于在半导体企业面前摆了一把枪:留下,或者被征税。
8月6日晚,Politico发布独家消息称,白宫内部正在草拟“半导体回流五年计划”,目标是让90%以上的关键芯片在美生产。这一数字不仅现实性存疑,还直接引发了产业界的剧烈反弹。 台积电一名不愿具名的高层称:“美国不可能用税收解决结构性问题。”
但美国不听解释,他们只看行为。
国家安全成为一切政策背后的盾牌。特朗普反复强调芯片在未来战争与高科技竞争中的重要性,认为依赖进口是“战略风险”。这类表态在美国本土选民中引发强烈共鸣,也使得相关政策具备了舆论基础。
英特尔、英伟达等企业随后在公开场合表达谨慎支持,但更多的代工厂、设备供应商则明显焦虑。因为他们知道,任何制造“回流”的强制手段,都会打乱现有产能规划,提升成本,延长交期。
媒体报道称,已有多家亚洲企业向美国贸易代表提交申请,要求设立“技术豁免类”分支,用于暂时维持已签订合同。但截至目前,没有任何一家申请获得批准。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战。税率不是为了财政收入,而是为了主权产业地图重绘。这不是一场“加税谈判”,而是一次制造业重构的强制推进。
产业链中没有人能全身而退。一场始于“250%药品关税”的连锁反应,正将全球拉入另一轮产业重组漩涡。
2025年8月7日,一连串关税命令落地。美国商务部正式宣布,对来自69个国家与地区的商品加征“对等关税”,税率浮动区间为10%至41%。这不再是预告,而是一次正面冲击。
欧盟、日本、墨西哥、加拿大、瑞士、澳大利亚,甚至包括“政治上相对亲美”的经济体也未能幸免。这项措施涉及产品种类高达4000余种,覆盖农产品、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等多个产业链环节。
所有人都意识到:局势不再可控。
美国国务院没有召开发布会。白宫也没有出面回应。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却频繁在社交平台上转发“贸易美国优先”的口号,强调:“我们不是对抗全球,是在保护美国人。”
这不是一次外交沟通,这是一次经济孤岛式推进。
与此同时,一项早在5月间达成的“中美90天关税休战协议”即将于8月12日失效。这一节点早在6月已成为多边贸易圈内部焦点。特朗普政府始终未明言是否续签,中美之间也未传出新一轮谈判消息。
这种“静默”本身就是信号。
中国的出口企业选择在沉默中加速。
多家权威媒体统计,2025年7月,中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2%,为近六个月最大涨幅。其中,医药产品增长11.3%,芯片出口增长8.9%。多个分析机构指出,“抢出口”情绪明显,企业在赶在“关税二次爆发”前出货,以规避新增成本。
这是对抗关税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美国商务部也掌握了这点。他们在关税清单更新说明中指出:“未来征税方案将考虑过去三个月进出口贸易激增行为。”这被媒体解读为“或许将征收追溯性税款”。市场哗然。
华盛顿邮报在一篇分析中称:“这是特朗普‘双压法’。一边让企业在混乱中猜测政策,另一边制造国际舆论动荡。”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应变速度和供给韧性被全球看在眼里。
但冲突不只停留在关税本身。
美国国内诉讼也在持续。2025年7月底,美国国际贸易法院(CIT)判定特朗普“自由日关税命令”缺乏国会授权,涉嫌超越总统贸易权限。白宫迅速上诉,案件当前已移交至最高法院预审程序,预计于9月正式开庭审理。
法律与经济的双重摩擦再次升级。但在最终裁决下达前,关税仍具有法律效力。企业无法等待,必须在风险前做出选择。
与此同时,中国的回应保持“低调而有力”。没有高调言辞,只有结构性输出。
这一天,是中美“90天关税停火协议”的到期日。从5月初签订开始,90天的暂缓令中美之间维持表面上的安静,但局部动作早已暗潮汹涌。药品、芯片关税已列清单,相关命令正处于“随时激活”状态。一旦8月12日协议不被续签,政策将不经讨论直接生效。
这是十字路口,是一道关卡,是试探,更是警告。
特朗普明确说过:“我可以年底见我们,只要协议敲定。”但“会见”只是诱饵,现实是关税压力仍在线。
这是悬念最浓处:会谈会变成烟雾弹,还是打通险情的导火索?
市场行情此时也不松懈。截至8月7日,美国平均关税率飙升至18.3%,创1934年以来新高,股市晃晃悠悠,法庭、行业、市场三条线同时押注8月12日。
制药与半导体板块由于税率威胁加剧,震荡最剧。企业拿账本算着,谈判桌边比谁更坚硬。
而全球其他国家,也被拉入旋涡。瑞士总统急赴美求豁免,欧盟要求霜酒等临时排除在税制之外,各国外交楼群起而动。
这不是美国单方面动作,而是全世界紧急调整。各国政府、企业、媒体全线出动,全球共振链条正在被拉紧。
没有没戏的谈判,只有谁先动的预判。 每个行业都在计算:谈判成不成、税率会涨多高、供应链能否重排、消费者口袋受影响多少……时间一点一点往前,悬念一直未落。
更新时间:2025-08-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