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演员洪剑涛在浙江杭州龙井村喝茶的一段视频在社交网站上引发关注。
龙井村的十八棵御树龙井茶,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在杭州市狮子峰108号老龙井御茶园内,十八棵茶树静静地生长在石栏围起的方寸之地。2005年,它们产出的100克茶叶拍出14.56万元高价。
每年春日,无数游客在此驻足拍照,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看似普通的茶树,承载着一位帝王与太后的温情往事,更改变了中国茶叶的历史走向。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春,乾隆皇帝第三次踏上南巡之路。
当銮驾行至杭州狮峰山时,这位酷爱游历的帝王被眼前的景致深深吸引:群山连绵处茶园叠翠,采茶女挎篓穿行其间,泉水淙淙伴着鸟鸣声声。此情此景,恰似苏东坡笔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在胡公庙稍作休憩时,老和尚奉上一盏新沏的龙井茶。乾隆端详杯中景象,但见茶芽舒展如生,汤色澄澈碧透;轻啜一口,清香直透齿颊,回甘绵长不绝。
他连声赞叹,详询此茶来历。方丈恭敬回禀:“此乃西湖龙井珍品狮峰龙井,采自山间嫩芽精制而成。”乾隆兴致盎然,亲往茶园观览采制过程。
当他见茶农双手在180℃高温的铁锅中翻炒青叶,不禁感慨制茶之艰辛,即兴吟出:“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功夫殊不少。”
行至胡公庙前,但见十八株茶树新芽初绽,嫩叶如雀舌般鲜灵可爱。一时兴起,这位帝王竟挽起袖子,学着采茶姑娘的模样采摘起来。
正当乾隆沉浸采茶之乐时,快马忽传急报:皇太后抱恙!乾隆心急如焚,随手将刚采下的茶芽塞入袖袋,即刻启程返京。
星夜兼程数日后抵京,却发现太后只是因山珍海味进食过多,导致肝火上升、双目红肿。母子叙话间,一缕清冽香气在寝宫弥漫开来。
“皇儿带了何物?竟如此清香?”太后好奇询问。乾隆寻香探源,方想起袖中那捧狮峰茶芽——经过几日奔波,青叶已然干透,却散发出更加醇厚的芬芳。
宫女奉命将茶叶冲泡奉上。太后细品慢饮,顿觉口齿生津,眼目清凉。连饮数日后,肝火消退,肠胃舒畅。她欣喜地对乾隆道:“此茶胜似灵丹妙药,竟将为娘的病治好了!”
为博母后欢心,乾隆当即下旨:册封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为“御茶树”,命地方官员专人看护,年年采制新茶专贡太后。从此,这些茶树有了一个载入史册的名号——“十八棵御茶”。
乾隆对这批御茶珍爱有加,不仅多次派大臣督管茶园,更在第四次南巡时(约1765年)亲临龙井寺品茗题诗。在《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中他写道: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诗中直言龙井茶品质超越宋代皇家贡茶“龙凤团茶”,更以 “佳品天成,人力难为” 盛赞其自然禀赋,挥毫题下 “上苍之赐”四个大字。这些墨宝与“十八棵”御题碑刻至今犹存,成为帝王爱茶最真实的见证。
龙井茶的历史远比乾隆时代久远。唐代陆羽《茶经》已有杭州灵隐、天竺产茶记载;北宋高僧辩才法师归隐狮峰山麓,手植茶树开启西湖龙井千年传奇;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明确记载:“老龙井有水一泓...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
乾隆的封赐让龙井茶完成从地方名茶到国茶典范的关键一跃。这位帝王六下江南,四次亲临龙井茶区,留下32首咏茶诗作。
他曾坦言:“君不可一日无茶”,足见其痴迷程度。在湖北宣恩伍家台茶进贡时,他虽赞赏其“条索紧细如银钩,栗香盈室似春潮”,但最钟爱的仍是龙井。
三百多年过去,十八棵御茶依然挺立在狮峰山下。当地茶农代代守护,形成独特培育技艺:将茶树栽成蜡龙形状,每株根部浇灌一担清泉的 “点根水”习俗延续至今。这种栽植方式不仅保证日照均匀,更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如今的御茶园已成为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内保留着苏东坡题写的“老龙井”泉眼、宋广福院遗址与乾隆御碑。每年清明前,这里仍会举行隆重的开采仪式——采茶人需净手焚香,用特制竹剪采下今春第一片新芽。
当游客在御茶园抚摸乾隆题写的“十八棵”石碑时,或许能感受到一个帝王对茶的痴迷。如何让这抹绿色穿越三百年岁月,依然清香如初,不被网络所炒作或诋毁,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