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为引导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加强手机号码使用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试点工作。为满足开展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码号资源需求,并与固定、移动用户号码明显区分,便于用户识别,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700号段作为号码保护服务业务的专用码号资源,管理位长11位,使用位长15位。(7月3日 人民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启动700号段“隐私号”试点,是一次系统化、制度化的技术赋能治理创新,既回应了亿万用户对信息安全的关切,也为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数字时代,手机号码早已成为个人身份的延伸。一串数字的背后,链接的是海量的生活痕迹、社交网络乃至金融资产。快递、外卖、网约车等服务场景无处不在,手机号“裸奔”的风险也无孔不入。正因如此,加强用户对隐私保护的诉求日益迫切。
“隐私号”的最大意义,在于让数据“能用不可见”。临时替代真实号码进行通信,不改变通信体验,却在底层实现信息隔离。这不仅是对个人隐私的守护,更是对用户信任的保障。当用户不再担忧“一通电话泄露信息”,他们才会更安心地享受数字服务的便利。这份安心,正是平台与用户之间最宝贵的“数字契约”。
长期以来,号码保护服务存在号码格式混乱、管理机制不一等问题,用户识别成本高、使用体验参差不齐。“700号段”作为国家统一规划的专用资源,明确了位长标准,理顺了接入规范,打通了技术瓶颈,也打开了合规通道。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号段更替,而是一项从治理理念到技术框架的深度升级。打破了传统“单点防护”的局限,推动形成应用平台、基础平台和使用方“三位一体”的协同格局,让数据保护不再“碎片化”。这样的系统性变革,为今后其他领域的数据安全治理提供了路径借鉴。
技术是手段,治理是路径,信任是目的。要让“隐私号”真正发挥效能,必须让用户清楚知道“谁在用、怎么用、能否拒绝”,把选择权牢牢交还给用户。授权可控、使用透明,是增强用户获得感的关键。相关企业应落实实名制、信息留存等规定,真正做到“用技术保护隐私、以制度规避风险”。
此外,也要警惕技术滥用。技术进步不应成为监控泛化的理由,也不能成为避责的“遮羞布”。“隐私号”既要管好“谁能用”,也要监管“用了谁”,形成闭环式管理机制,让每一次通信都有据可查、有责可究,织密数据流通的“安全网”。
信息社会呼唤安全文明的通信环境,制度护航加上技术驱动,才能筑牢个人信息保护“防火墙”。工信部出手规范“隐私号”,是技术服务人民、制度回应民意的有力体现。“隐私号”像一把“智能锁”,为个人信息装上“防盗链”,也为社会注入安全感。我们期待,这样的安全保护多一些、再多一些,成为数字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孙维国)
更新时间:2025-07-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