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赵琛璋 通讯员 温考
7月2日,历经3个多月考古发掘、加固、包裹、纠偏等关键前期工作,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2号沉船成功完成整体提取,并顺利运抵位于江心屿的沉船保护实验基地,正式迈入深化研究与科学保护的新阶段。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现场,对2号沉船进行整体提取。图片由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2号沉船于2022年发现于朔门古港遗址主城门以北7号码头外侧江底,距地表约10米,上部覆盖4米多厚泥砂层。因深埋地下,船身被数根工程桩贯穿,其保护方案也在持续的发掘和论证中数度变更。在充分听取国内遗产保护、水下考古、古船研究、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专家意见后,2号沉船采取“截桩整体提取”以实现对文物的最大化保护,并于今年3月启动实施搬迁保护方案。
借助现场大型吊装设备对2号沉船进行整体提取。图片由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记者了解到,2号沉船现存残长约16.70米,残宽4.26米,残型深2.20米,保存有10个舱段。船用木料主要为松木、杉木、柏木和樟木(部分樟木板遭海蛆蛀蚀),船钉则有木锔钉、铁方钉和铁钩钉三种。船尾保存有舵承座,后数第6号隔舱壁前设有可倒式桅座。
该沉船以其罕见规格与精良工艺凸显重要价值:外壳板材宽厚,多由整根巨木裁制,单板厚度达8-10厘米、宽度达48-63厘米,国内罕见;连接船板的铁钉粗壮密集;隔舱板搭接工艺精细,水密性极强;船型狭长、头尾尖底、中部圆弧底的设计利于航速;木锔钉特征符合北宋晚期时代特点。
专家指出,2号沉船集水密隔舱、捻缝、可倒桅、铁钉连接等多项先进技术于一身,是早期古船的珍贵实例。其形制与浙江、福建古船存在多处差异,适合港口与近海航行,推测可能为温州本地建造。
沉船及周边出土文物60件,瓷器50余件(含瓯窑、龙泉窑产品)、漆器2件,以及铁刀、渔网、竹篓、竹编、木雕桃形饰品等。根据瓷器特征及地层研究,判断其沉没年代为北宋末南宋初。
2号沉船运抵位于江心屿的沉船保护实验基地。图片由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这艘沉船何以历经千年,仍保存相对完好?专家研究揭示,这艘千年古船沉没原因极可能是当时大规模风暴潮袭击港口所致。灾难性风暴潮携带巨量泥沙快速淹没了7号、9号码头及该船,导致原港口设施废弃。也正因泥沙快速深埋,2号沉船得以异常完好地保存,成为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海船之一。其北侧还出土了国内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木石锚实物,学术价值重大。
目前,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紧密合作,制定沉船的详细保护方案,并积极准备申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确保这件连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海丝遗珍”,能够得到最全面、最科学的保护、研究与传承,为揭示我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及温州港的历史地位提供关键实物依据。
【延伸阅读】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遗址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自2021年10月至今发掘面积约9000平方米,发现五代以来的望江门、奉恩门水陆城门—城墙—瓮城、12座码头、官用栈道、沉船、多处江岸和建筑设施。遗址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类型丰富,遗迹类型多样,序列清晰、要素齐全、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堪称古代港口的经典样本,填补了海丝港口类遗产的关键缺环,被誉为迄今国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我国海丝申遗工程不可替代的支撑性遗产点。朔门古港遗址自发掘以来斩获多项荣誉并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