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尧山西麓,有一座造型宛如展翅雄鹰的花岗岩墓,墓碑碑额之上精心雕刻着空军标志,下方镌刻着“为国牺牲”几个刚劲大字。抗日英烈何信长眠于此。
何信,1913年出生于桂林一个具有革命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何少川是首批中国同盟会会员,母亲靳永芳也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何信自幼深受家国情怀熏陶。11岁那年,他在父亲书房初次阅读《岳飞传》,当读到“靖康耻,犹未雪”时,突然发问:“若外敌来犯,我辈当如何?”父亲指着墙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条幅作答,在何信心中种下了爱国与担当的种子。
何信照片。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供图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的消息传来。正在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就读的何信愤然焚毁诗稿,写下“航空救国”的血书。面对师长“飞行员阵亡率极高”的劝阻,18岁的他坦然道:“人生谁无死?马革裹尸,男儿幸事耳!”此后,他踏上了航空救国之路。1934年,何信从广西航空学校毕业,展现出非凡的飞行天赋。随后,他赴日本明野航校深造,1936年归国执教于母校。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广西空军改编为中央空军第三大队,时任空军中尉的何信主动请缨,调任第八中队副队长。临行前夜,他跪请母亲效仿岳母刺字,母亲轻抚其背道:“二冬(何信乳名),‘精忠报国’四字早已刻在你心里了。”烛光下,母亲取出精心绣制的香囊,红色缎面上的“精忠报国”几个遒劲大字熠熠生辉。何信郑重接过香囊,向母亲立誓:“儿今此去,适遂素心,誓扫倭寇,精忠报国,以酬母训。”翌日清晨,他怀抱几个月大的幼子与妻子潘志云合影。照片里年轻夫妇凝重的神情与婴儿天真的笑容形成强烈对比,成为这个军人家庭最后的团圆影像。
何信与妻儿合影。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供图
1938年1月,被任命为中央空军第八中队上尉副队长的何信,率队奔赴徐州战场。他在临城、枣庄、台儿庄一带多次升空作战,奋勇当先重创敌机,屡获嘉奖。
1938年3月22日,台儿庄血战正酣。何信在给母亲和妻子的信中写道:“球球已经8个月了,该学着说话了,可是,首先你们不要教他说‘爸爸妈妈’,应该教他先学会说‘抗日’二字。日军不打倒,就没有国,也就没有家!”信中同时写道:“母亲,您从小教导我要学岳飞精忠报国,现在,儿精忠报国的时候到了,万一儿为国捐躯,母亲千万不要过分悲伤。您想到儿是为了中华民族而牺牲的,您会感到高兴和自豪,因为您养育了一个好儿郎。”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年3月25日凌晨,何信率14架战机于临城、枣庄上空迎战17架日机。他沉着指挥,以灵活战术击落敌机6架。返航至马牧集上空时,遭遇20多架日机。彼时,我方油弹将尽、人员疲乏,众寡悬殊,但却决心与敌人纠缠到底。何信率队冲入敌阵,遭日机集中围攻。他胸部连中三弹,血流如注,仍强忍剧痛,佯装撞击敌主机,诱其慌忙闪避,随即射出最后一排子弹击落敌主机。战机弹绝油枯之际,他毅然调转机头,全速撞向另一敌机,与猝不及防的敌人同归于尽,壮烈殉国。
1939年4月,何信灵柩归乡,上万民众肃立十里长街,卖粥老妪捧出积攒半月的鸡蛋供于柩前,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的女生折千纸鹤系满灵车。全城缟素三日,漓江涛声尽作呜咽。
1952年,毛泽东主席为何信家属亲签“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1984年,民政部为何信家属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2015年,何信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尊崇英烈、捍卫英烈、学习英烈渐成社会风尚,融入民族血脉的英烈精神不断焕发时代光彩。
(作者单位分别为广西社会科学院、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