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盟主要经济体GDP增速首次整体为负,德国工业产出同比下滑6.3%,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创下十年新低。欧洲能源价格自2022年以来累计上涨超过200%,欧盟企业破产率同比增长25%。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欧洲经济结构“失速”的真实写照。
一场地缘冲突,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俄乌战争第三年,欧洲成了最大“隐形受害者”,这一切,早在默克尔卸任前就已警告。2025年7月,欧洲的困境已不再是“担忧”,而成为摆在桌面上的现实危机。
俄乌战争爆发初期,欧洲政坛普遍认为,联合制裁俄罗斯可迅速瓦解对手。事实却出乎意料: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老牌工业国成为能源危机的“主战场”。
俄乌冲突前,俄罗斯通过六条主干管道为欧洲输送天然气。2025年1月,俄气公司宣布终止经乌克兰通道的供应,欧洲从此丧失了最后一根“能源安全带”。欧洲天然气价格自2022年春季起持续暴涨,到2024年底,批发价已达到战前的三到五倍。
能源危机直接击垮了欧洲制造业。以德国为例,2024年第四季度,德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跌至72%,巴斯夫、宝马、大众等龙头企业先后宣布部分产能外迁,选择在美国投资设厂。欧洲工业用气量2024年同比下降18%,创下自二战以来最大跌幅。
能源成本飙升的另一面,是欧洲各国不得不高价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2025年上半年,美国以占欧盟天然气进口总量42%的份额,成为欧洲最大供应国。虽然美欧之间签署了长期能源合作框架,但价格始终高于俄气管道天然气。欧洲企业叫苦不迭,纷纷抱怨“能源账单已成最大生产成本”。
产业链开始失序。德国、法国等国工业企业把目光投向北美,享受更低的能源价格和美国政府的税收补贴。国际咨询机构罗兰贝格今年7月发布报告:2025年上半年,德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同比增长21%,其中八成流向美国。欧洲制造业“空心化”趋势加剧,直接威胁就业和社会稳定。
地缘政治的选择,是这场危机的起点。欧盟自2022年起对俄实施十余轮制裁,冻结能源、金融、技术等多领域合作。欧洲原本以为“团结制裁”可以打击俄罗斯经济。现实却很快反噬自身。
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民众经历了“冷与贵”的冬天。2023年,法国电价同比上涨19%,意大利发放高额能源补贴以平抑民怨,英国爆发“能源账单抗议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德国家庭平均能源支出占总消费比重首次突破9%。
更为棘手的是,制裁和能源断供造成欧洲工业基础外迁。巴斯夫2025年关闭路德维希港部分工厂,宣布将未来五年内的资本支出重点转向美国和中国。西门子、宝马、大众等企业纷纷缩减本土投资。2025年初,德国联邦工商业协会(BDI)发布预警:如果能源价格持续高企,德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将在三年内下降20%。
而美国在这场地缘博弈中则稳操胜券。2023年以来,美国不仅成为欧洲最大液化气供应国,还通过《通胀削减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吸引欧洲高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企业赴美投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欧洲对美直接投资增长27%,涉及新能源、汽车、化工、机械等多个领域。欧洲“站队”的代价,成为美国经济的“红利”。
2025年7月,欧盟统计局公布最新半年报:欧元区GDP同比增速-0.4%,德国经济连续第三个季度萎缩,法国、意大利经济增长几乎停滞。欧盟企业破产率同比增长25%,制造业PMI指数连续18个月低于荣枯线。
欧盟的全球经济份额继续下滑。IMF数据显示,2025年欧盟在全球GDP占比降至13.8%,较2018年下降近2个百分点,创二十年最低。欧洲央行警告,若能源成本无法回落、产业外迁趋势延续,欧元区将彻底失去全球“工业引擎”地位。
产业外迁导致欧洲就业市场承压。德国失业率上升至6.2%,法国青年失业率突破18%。意大利、葡萄牙、希腊等国债务风险加剧,标普、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今年6月相继下调欧元区多国主权信用评级。
欧盟内部民意分裂,社会矛盾激化。2025年初,法国、德国多地爆发反对能源账单上涨的示威游行,西班牙、匈牙利等国则公开反对持续援助乌克兰,呼吁优先保障本国经济安全。
俄乌战争进入第三年,欧洲“断链”危机加剧,美国和俄罗斯却在危机中各自寻得机会。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与能源断供下,迅速调整出口方向。2025年上半年,俄罗斯对中国天然气出口同比增长46%,对印度原油出口同比增长38%。中俄之间的长期天然气协议生效,俄罗斯天然气经“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国。俄罗斯还加快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力保出口总量和外汇收入。虽然国内消费受限,但俄经济自2024年底已恢复至战前水平,卢布汇率稳定,外汇储备维持高位。
美国则通过“远程控局”实现经济与战略双赢。欧洲对美能源依赖度持续上升,2025年美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总量再创新高。与此同时,美国军火工业在欧洲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以北约为平台,持续向东欧、中欧输送军备。2025年上半年,美国军火对欧出口额同比增长19%。美国资本趁机收购欧洲能源和高技术资产,获得更多战略主动权。
德国在2025年2月完成议会选举后,由联盟党默茨担任总理。默茨上台后,强调推动中德合作,企图以强力外交和务实经济政策遏制制造业“出走潮”。2025年5月,默茨与中国国家领导人通话,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合作。中德贸易额上半年同比增长17%,中国继续稳居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尽管德国试图通过“向东看”挽救制造业,但美国持续施压。2025年3月,美国商务部威胁对欧洲汽车加征25%关税,引发德国汽车业恐慌。德国汽车产业协会警告,关税若实施,将导致德国汽车出口下滑3%,行业就业岗位减少4万。
欧盟内部政策分歧愈发明显。法国坚持发展核能,德国力推能源多元化,东欧国家则呼吁恢复部分俄罗斯能源进口。欧盟统一能源采购计划因各成员国利益分歧一再搁浅。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对欧盟持续援乌政策表达不满,要求优先保障本国经济。2025年7月,欧盟委员会紧急召开峰会,但未就能源和援乌政策达成一致。
默克尔在2015年明斯克协议签署后就多次警告欧洲政坛,避免对美国战略盲从和能源政策冒进。2022年初,默克尔再次提醒:“这场冲突对欧洲未必是好事,欧洲可能成为最大输家。”当时的欧洲高层对此不以为然,三年后,现实却印证了她的担忧。
欧洲的“自断能源脐带”,让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快速下滑。产业基础流失、社会矛盾激化、对外政策受制于人,成为当前欧盟无法回避的困局。欧洲央行、德国IFO、法国经济研究院等多家权威机构均在2025年年中发布警告:如果不能调整战略,欧洲将在未来十年彻底丧失全球经济影响力。
参考资料:中德电动汽车合作指导委员会第8次会议成功举行
2024-12-13 17:29·每日经济新闻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