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临近,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反映自己购买了机票准备线上值机选座时,却发现能选的座位非常少。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而是普遍存在于多家航空公司的运营中。当旅客登录航空公司官网或App进行选座操作时,系统显示的可用座位往往集中在机舱后部区域,且多为中间座位。前几排座位和靠窗、靠过道的理想位置大多显示为锁定状态,无法直接选择。这种状况给旅客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携带儿童的家庭旅客或对座位有特殊需求的乘客。
记者通过实际预订测试发现,北京飞往乌鲁木齐的航班经济舱前6排全部被锁定,部分其他排座位靠窗和过道的也被锁定。
锁定座位数量占经济舱总座位数的比例相当可观。进一步调查显示,不同航空公司、不同航线都存在类似情况,只是锁定座位的比例和范围有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锁定的座位并非因安全原因或特殊旅客预留,而是航空公司将其作为增值服务的一部分,需要旅客额外支付费用或使用积分才能解锁选择。这种商业操作模式引发了公众对航空公司服务公平性的质疑。
记者查询多家航空公司相关规定发现,目前国内航空公司基本上都推出了预选座位的增值服务。这些服务在不同航空公司有不同的名称和形式,但核心都是将原本可以免费选择的座位改为付费或积分兑换。
国际航班普遍采用直接付费购买的形式,而国内航班则多通过积累里程积分来解锁座位。以某航空公司北京至乌鲁木齐航线为例,锁定座位需要支付1600至3100不等的积分,具体数额取决于座位的前后位置和舒适度。然而,航空公司并未公开说明锁座的具体规则和比例标准。
深入调查发现,航空公司对座位锁定的操作缺乏透明度和统一标准。旅客在购票时无法获知航班实际锁定座位的数量和位置分布,只能在值机选座时被动接受有限的选择。
更令人困惑的是,部分标榜为特殊群体预留的座位,如母婴座位,也出现在锁定名单中。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旅客在购买机票后才发现理想座位需要额外付费,容易产生被欺骗的感觉。航空公司在推广付费选座服务的同时,未能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这种商业行为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值得商榷。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飞机锁座行为可能涉嫌违法。从法律角度分析,出于民航安全考虑或为特殊群体预留部分座位是可以理解的常规操作,但将大量座位锁定作为创收手段则可能侵犯消费者权益。
具体而言,这种行为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公平交易、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的相关规定。同时,也可能违反《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强制交易的规定。专家特别强调,当航空公司将一半以上甚至百分之七八十的座位都锁定收费时,这种商业模式的公平性就值得质疑。
进一步的法律分析表明,航空公司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其经营行为应当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付费选座服务如果缺乏合理性和透明度,就可能构成对市场支配地位的滥用。
专家建议,航空公司应当明确公布航班锁座的比例和范围,确保免费座位的数量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同时,付费选座的定价标准和服务内容也应当公开透明,让消费者在知情的情况下做出选择。监管部门需要对此类商业行为制定更明确的规范,平衡航空公司的商业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飞机付费选座一直饱受争议,但近年来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逐渐成为一种行业惯例。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监管环境密切相关。调查发现,由于缺乏权威部门对锁座行为的明确认定和处罚,航空公司得以持续推行这项服务。2016年北京市发改委曾对中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选座收费项目进行处罚,但此后类似案例鲜有发生。这种监管空白使得航空公司可以继续扩大付费选座的范围和比例,逐步将其变为行业标准操作流程。
深入分析行业现状可知,航空市场的寡头垄断结构也是付费选座得以普及的重要原因。由于国内航空市场竞争有限,主要航空公司之间形成了默契,共同推进这项增值服务。消费者在购买机票后,即使对座位锁定不满,也缺乏有效的替代选择。
这种市场环境下,航空公司缺乏改进服务的动力,而监管部门又未能及时介入,导致付费选座从争议做法演变为行业惯例。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当结合现行法律法规,对航空公司的锁座行为进行系统评估,明确界定合法与违法的边界,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民航消费体验。
付费选座服务的普及反映出航空公司在利润最大化与公共服务属性之间的失衡。当商业利益凌驾于消费者权益之上,监管部门应当及时介入,而非默许这种不公平的行业惯例持续蔓延。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