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7比4的投票结果,直接给他的关税政策判了"死刑"。
更让白宫头疼的是,这场从加州港口一路烧到华盛顿的法律风暴,正在把特朗普辛苦搭建的贸易大棒连根拔起。
美国的司法系统如何给行政权力划红线?这场"内斗"最终会怎样收场?
作者-山
这不是普通的法院判决。
当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法官们用7比4的投票结果宣告特朗普关税政策违法时,整个华盛顿的政治空气都凝固了。
法院的逻辑简单得让人无法反驳:特朗普政府援引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条文中明确提及总统在紧急状态下可以管制的是"外汇、支付、货币"等金融项目。
但"关税"这个词,压根就没出现过。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规定只有董事会才能决定重大财务支出,结果总经理却擅自签了几百亿的采购合同。
法院的判决书写得明明白白:征税权力是宪法赋予国会的专属权力,总统不能借着一部紧急状态法律,就在几乎所有商品上随意开征关税。
哈佛法学院的宪法专家桑德斯教授直言不讳:"这是三权分立制度的一次经典展示,司法部门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制衡作用。"
特朗普听到判决的那一刻,据白宫内部人士透露,他在椭圆形办公室里暴跳如雷。
他立刻在社交平台上发声,称这个判决对美国是"彻底的灾难",还强调"所有关税仍然有效"。
但法律就是法律,不会因为总统的愤怒而改变。联邦法院的这一判决,从根本上动摇了特朗普整个关税政策的合法性根基。
更让特朗普难堪的是,这场法律较量暴露了一个尴尬的事实:这位自诩强势的总统,在本国制度面前显得如此被动。
从加州港口的最初诉讼,到华盛顿联邦法院的最终判决,整个过程就像一堂生动的宪法教育课。
而特朗普,成了那个被上课的学生。法官们用判决书告诉他:在美国,没有任何权力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哪怕是总统。
数字不会撒谎。
截至今年8月,通过这些被法院裁定为非法的关税,美国财政部已经征收了超过2100亿美元的税款。
现在法院说这些关税违法,那么从法理上讲,这笔巨额收入可能需要悉数退还给最初支付费用的美国进口商。
这就像一个人用假币买了三年东西,现在银行说这些钱都是假的,所有交易都得重新算账。
21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美国联邦政府一个月的全部开支。
这笔钱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被政府用作其他开支,比如补贴在贸易战中受损的美国农民。
现在要凭空拿出这么一大笔钱进行退税,无异于在美国财政部门引爆一颗"炸弹"。
国会预算办公室的分析师约翰逊坦言:"这种规模的退税将对联邦预算造成严重冲击,可能需要通过发债来解决。"
但钱的问题还不是最要命的。更深层的危机在于,这个判决彻底动摇了特朗普关税政策的法理基础。
特朗普当初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实施关税,就是想绕过国会的漫长审议程序。
现在法院明确告诉他:这条路走不通。
想征收关税?必须回到国会,按照宪法程序,一步步走完所有立法流程。
这对特朗普来说简直是噩梦。国会里民主党议员本来就反对他的关税政策,现在连不少共和党议员也开始质疑。
德克萨斯州的资深参议员科宁公开表态:"这项政策正在伤害我们的农民和制造业工人。"
宾夕法尼亚州众议员菲茨帕特里克更是在听证会上当着全国媒体的面说:"总统没有就关税政策与国会充分沟通,这已经违背了宪政程序。"
党内分裂,法院制衡,财政压力,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国际上的连锁反应。
欧盟贸易委员第一时间发表声明,表示"密切关注美国司法部门的这一重要判决"。
更尴尬的是,这些盟友开始重新评估与美国的贸易协议。
如果美国的关税政策被自己的法院推翻,那么之前基于这些关税达成的一系列贸易安排,都可能需要重新谈判。
这就像一局牌局中,庄家的牌被发现是偷换的,整场游戏都得重新开始。
在这种乱糟糟的局面下,看看中国的反应。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出奇地克制:"我们注意到美国司法部门的相关判决,希望美方能够回到理性对话的轨道上来。"
没有幸灾乐祸,没有落井下石,甚至连"我们早就说过这些关税违法"这样的话都没说。
这种克制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中国很清楚,真正解决中美贸易问题,靠的不是对方的内政乱局,而是双方的理性合作。
国际关系专家金灿荣教授分析:"中国选择不接招,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合作留下空间。"
事实上,就在美国法院判决出炉的同一周,中国成功举办了上合组织峰会,展示了在多边外交中的积极作用。
对比鲜明:美国在忙着处理内政危机,中国在忙着推进国际合作。
这种反转,恐怕是特朗普当初设计关税政策时万万没想到的。
这场制度与权力的较量,最终证明了一个朴素的道理。
再强的个人意志,也得在制度面前低头。特朗普扛住了来自世界多国的压力,却败在了本国宪法划定的权力边界前。
这不仅仅是一次法律判决,更是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一次自我校正。
当行政权力试图突破既定边界时,司法部门及时发挥了制衡作用,让美国政治体系回到了正轨。
斯坦福大学政治学教授福山评论道:"这个案例再次证明,制度约束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
对中美关系而言,这个判决的意义更加深远。
过去几年,中美关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方政策的情绪化和随意性。
现在,美国的司法制度用实际行动表明:即使是总统,也不能任意制定缺乏法理依据的对华政策。
这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指出了一个重要方向:基于规则的对话与合作。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教授指出:"当美国内政回归法治轨道,中美关系也必将迎来更多基于制度的合作空间。"
毕竟,用制度解决争端,比用情绪制造对抗要明智得多。
这个判决还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博弈,正在从情绪对抗向制度竞争转变。
谁的制度更有效率,谁的法治更有权威,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美国司法部门的这次"亮剑",实际上是在为本国的制度信誉加分。
它向世界证明:美国的制度确实有自我纠错的能力,确实能约束权力的任性。
这种制度自信,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说服力。
至于特朗普,他现在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最高法院身上。
但最高法院会不会推翻下级法院的判决,还是个未知数。
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制度博弈已经超越了关税政策本身,成为检验美国政治体系健康程度的重要标尺。
这场制度与权力的较量,最终证明了法治精神战胜个人意志的价值。无论多么强势的领导者,都无法突破制度设定的边界。
当美国内政回归理性轨道,中美关系也必将迎来更多基于规则的对话空间。制度约束推动的理性化,将为两国合作创造更好条件。
你认为这种制度约束对国际关系意味着什么?法治精神能否真正推动大国理性合作?期待你的真知灼见。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