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20个三峡大坝,外媒已经发现,中国悄悄在沙漠里干了件大事

在中国西北,一片原本荒凉得连风都不愿多吹一会儿的沙漠,如今却长出了西红柿、辣椒,甚至还有南瓜。

更神奇的是,这些植物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天上的光——准确地说,是靠头顶那一面面光伏板。

位于库布其沙漠的达拉特旗光伏基地

就在外界还在盯着中国的高铁、造船、大模型时,有些外国媒体突然意识到:等等,中国在沙漠里,好像干了件了不得的大事。

这件事的分量,有人用“三峡大坝的20倍”来形容。到底,这片沉寂的沙漠,怎么突然成了全球绿能版图的“心脏”?

库布其沙漠上的光伏治沙项目

沙漠里种出来的,不止是电

过去提起沙漠,人们的第一反应大多是“荒凉”“干旱”“风大沙多”,再往深里想,最多也就是“旅游打卡”或者“防风固沙”。

可如今,沙漠变了。尤其是在鄂尔多斯库布其、宁夏腾格里、青海贵南等地,原本一望无际的黄色沙丘,正悄悄被一块块深蓝色的光伏板覆盖,远远望去,仿佛整个沙漠披上了一层“太阳织成的地毯”。

这不是哪个奇思妙想的艺术装置,而是实打实的能源工程。这些光伏板每天都在忙着“晒太阳”,然后把阳光转化成源源不断的电力,供给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和企业使用。

更重要的是,这些电不是靠烧煤、烧油换来的,而是干干净净的“绿电”,发一度少一分污染,送一瓦多一份清洁。

更绝的是,中国并没有把这事当成单纯的能源工程来做,而是当成一个关乎土地命运的系统工程。你以为这些光伏板装上去就完事了?不,它们还负责“治沙”。

光伏板的支架深入沙地,起到稳固地表、锁住沙丘的作用;板体本身遮挡阳光,减少了地表水分蒸发;而板与板之间的沙障,还能减慢风速、防止泥沙流失,一句话概括:这是在用科技重新设计沙漠的功能。

而这套“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设计,一旦铺开效果可不止一点点。原本“靠天吃饭”的沙地,现在成了“靠光生金”的聚宝盆。

尤其在一些曾经贫困的旗县地区,光伏板不仅带来了电,还带来了绿、带来了水,更带来了收入和希望。

光伏板下的番茄,绿电里的生意经

如果你以为这场沙漠革命只是技术人的专利,那你就低估它的“接地气”程度了。

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如今在不少光伏电站里,板下已经成了“新田地”:西红柿、辣椒、冬瓜、南瓜,甚至是牧草,种类越来越多,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

原因其实很简单,光伏板本身就像一顶大型遮阳伞,调节了光照和温度,再加上人为引水、沙障固土,整个生态环境比外头的沙地好太多。

过去“种啥死啥”的黄地,如今成了“种啥活啥”的新农田。

这种“农光互补”的模式,不仅让土地利用效率翻了好几倍,还直接把光伏产业链和农业产业链绑在了一起。

一个项目能带动几千亩地恢复生机,带动上百人就业,村民们从“种不出”变成了“抢着种”,收入也水涨船高。

更聪明的是,一些地方还开始搞“光伏+清洁供暖”的组合玩法。比如在青海贵南,当地用光伏板发的电给村镇供暖,不仅解决了冬天冷的问题,还省下大量燃煤开支。

一套系统,发电、供暖、种菜三管齐下,真正做到了“让一块沙地养活一座村”。

而这些看似“高科技+接地气”的组合拳,正是中国各地在绿色转型中不断摸索出的“地方智慧”。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气候、土地、资源状况,搞出了属于自己的光伏模式。

有人主打种植,有人侧重固沙,有人专攻供暖,还有的尝试搞“光伏+旅游”——沙漠里拍婚纱照、露营看星星,谁说不浪漫?

外媒为什么突然关心起这片沙子?

前几年,全球舆论对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崛起还多是“观望”态度,顶多说一句“中国发展很快”。

可这两年,一些外媒开始“坐不住”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中国不仅在搞风电光伏,还在改变整个能源版图的“底层逻辑”。

很多国家搞新能源,往往受限于地形、土地或政策,推进缓慢。而中国呢?直接在最“不适合搞事”的地方——沙漠里,大规模推进光伏工程。

而且不是“一个试点看看效果”,而是成片成带地全面铺开,配套基础设施、输电系统、生态修复、产业链条一应俱全。这种系统性建设能力,才是真正让人服气的地方。

更何况,这些沙漠能源基地并不是“孤岛”,而是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被接入了全国电网,连通了东西部能源流通。

也就是说,西北边陲的阳光,能变成几千公里外城市的电灯、地铁、空调。这种能源流动的高效与智能,是不少国家望尘莫及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同步构建起了一整套生态监测体系。比如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多光谱图像等手段,实时监测碳汇能力、土壤变化、植被恢复情况。

结果显示,这些光伏电站不仅不“破坏生态”,反而在“制造生态”:土壤碳储量提升,植被覆盖率上升,沙尘天气减少,风速下降,连空气都变得清新了不少。

于是,外媒终于明白,这不只是中国“在沙漠里种电”,而是中国在用一块块光伏板,重构能源、生态、经济三位一体的未来发展逻辑。

而这场变革,正是悄无声息中,影响着世界能源格局的走向。

它关乎能源的未来,关乎生态的修复,关乎一个国家如何用科技和系统思维,把一块“死地”变成全球绿色转型的“样板房”。而这场沙漠里的安静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资料来源:

通讯:光伏治沙的鄂尔多斯实践2025-09-25 19:45中国新闻网

月度用电量再破万亿,是中国经济活力最直观证明 | 新京报快评2025-09-25 17:48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科技   中国   发现   沙漠   能源   沙地   生态   鄂尔多斯   贵南   靠天吃饭   地方   组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