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清末民初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三个年轻人在湖南新军里相遇了。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出身,却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结为异姓兄弟。
38年后,当年的三兄弟命运各不相同——一个成了村里的铁匠,一个成了分到土地的贫农,还有一个竟然坐上了国家主席的位子。
这样的人生轨迹差距,是偶然还是必然?
彭友胜这个人,1884年出生在湖南衡东三樟乡。
家里穷得叮当响,从小就跟着大人下矿井挖煤。
那年头,矿工的日子比牛马还不如,每天在黑漆漆的井底干活,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
1907年,已经23岁的彭友胜实在受不了这种生活,听说湖南新军在招兵,二话不说就报了名。
新军这玩意儿,说起来也是清朝末期搞的洋务运动产物。
跟以前那些只会舞刀弄枪的绿营兵不一样,新军用的是洋枪洋炮,训练方式也学的是外国那一套。
彭友胜进了军营,凭着踏实肯干的性子,很快就升到了副班长。
别看这官职不大,在当时的新军里也算是个小头目了。
军营生活虽然苦,但比下矿井强多了。
彭友胜每天按时操练,学会了使枪射击,还认识了不少字。
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后来改变他一生的两个兄弟。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个朴实的矿工出身的副班长,会和未来的国家主席结下这么深的兄弟情分。
朱其升比彭友胜小七岁,1891年出生在湖北大冶县一个穷苦农民家里。
家里实在养不起这么多孩子,12岁那年,父母就把他送到湖南田江去学手艺。
学的什么呢?打铁和修伞。
这门手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先把炉火烧旺,然后抡着大锤子敲敲打打。
手上起泡是常事,胳膊酸痛更是家常便饭。
朱其升虽然年纪小,但学得很认真,师傅教的每一样活计都记得牢牢的。
1909年秋天,18岁的朱其升因为一件小事跟师傅闹翻了。
具体什么事呢?就是偷吃了点东西被师傅骂了一顿。
年轻气盛的朱其升一怒之下收拾铺盖就走了,正好听说新军在招人,就报名参了军。
朱其升到了军营,凭着一手好技术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那时候新军装备的机枪经常出毛病,需要有人会修理。
朱其升学过打铁,对这些机械活计上手很快,没多久就成了营里的技术骨干,军衔也升到了上士。
1911年,18岁的毛润之还是个满腔热血的学生。
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湖南,他立马就想加入革命军。
可问题来了,参军得有人担保,而他一个外地来的学生,人生地不熟的,上哪儿找担保人去?
毛润之性格就是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
他跑到新军的招兵处,跟负责招兵的军官据理力争,说自己虽然年轻,但绝对有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
这番话正好被在场的朱其升听到了。
朱其升看这个年轻人说话有理有据,而且一身书卷气,觉得是个可造之材,就主动站出来给他做担保。
彭友胜当时也在场,看朱其升都开口了,他也跟着表态愿意担保。
就这样,毛润之顺利加入了湖南新军。
三个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朱其升不仅给毛润之做了担保,还把自己的被褥分给了这个新兵蛋子。
那年头,军营里的生活用品都得自己准备,朱其升这一举动对于初来乍到的毛润之来说,真是雪中送炭。
三个人在军营里相处了一段时间,彼此都很投缘。
毛润之虽然年纪最小,但见识广博,经常给两个哥哥讲各种新鲜事儿。
彭友胜踏实可靠,朱其升心灵手巧,三人性格互补,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
有一天,毛润之提议说,咱们三个既然这么投缘,不如结为异姓兄弟吧。
彭友胜和朱其升都觉得这个想法不错。
于是三人选了个吉日,来到营地附近的红枫坡前,对天发誓,从此结为异姓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这个结拜仪式虽然简单,但三个人都很认真。
按年龄排序,彭友胜是大哥,朱其升是二哥,毛润之是老三。
从那以后,三人情同手足,无论在训练还是生活中都互相照应。
结拜不久,湖南新军就接到命令,要开赴浏阳参加战斗。
路上遇到了清军的阻击,情况十分危险。
三兄弟和其他士兵一起躲进了路边的水沟里,这一躲就是三天三夜。
那三天三夜真是生死考验。
水沟里又湿又冷,食物和饮水都成了问题。
清军就在附近巡逻,大家连大气都不敢出。
毛润之年纪最小,身体也最弱,但他咬牙坚持,一声都没吭过。
朱其升和彭友胜看在眼里,更加佩服这个小兄弟的意志力。
辛亥革命胜利后,湖南新军很快就解散了。
三个结拜兄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
彭友胜觉得革命还没有结束,继续留在了军队里,后来参加了北伐战争,一直升到了副连长的职位。
朱其升选择了回到老本行,继续以打铁修伞为生。
他觉得自己没什么大志向,能有门手艺养家糊口就行了。
于是背起工具包,重新走街串巷,靠着一手好手艺赚钱过日子。
毛润之的选择最不一样。
他没有满足于参加过辛亥革命这个经历,而是继续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重新回到学校读书,后来又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接触了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最终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
三兄弟就这样分开了,各自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摸索前进。
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一分别竟然会是几十年。
从1911年到1951年,整整40年过去了。
这40年里,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变化。
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每一次历史的转折,都深深影响着普通人的命运。
彭友胜在军队里待了很多年,见识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北伐战争期间,他跟着部队南征北战,亲眼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堕落。
本来满腔热血想要报效国家,结果发现军队里贪污成风,军官们只顾自己发财,根本不管士兵的死活。
1940年,已经56岁的彭友胜彻底失望了,决定退伍回老家种地。
他回到湖南衡东三樟乡,娶妻生子,过起了平凡的农民生活。
1951年,土地改革开始了,工作组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把他划为了"贫农",分给了他几亩地。
朱其升这些年一直在做老本行。
他走南闯北,哪里有活就到哪里去。
打铁修伞这门手艺虽然辛苦,但总能混口饭吃。
他性格老实本分,从来不与人争抢,就这样默默无闻地过了几十年。
毛润之的人生轨迹就完全不同了。
他从一个普通的学生,逐渐成长为共产党的领袖。
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最终在1949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成为了新中国的主席。
1936年,毛主席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还特别提到了当年在新军里结拜的两个兄弟。
他说,那两个人都是很好的同志,不知道现在过得怎么样。
这话说得很随意,但可以看出,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也没有忘记过当年的兄弟情谊。
1952年8月30日,一个平常的日子对朱其升来说却变得不平常了。
这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从北京寄来的公函。
打开一看,竟然是毛主席亲自写来的信。
信的内容很简单,大意是说,我是当年在湖南新军里和你结拜的毛润之,现在想邀请你到北京来坐坐,叙叙旧。
朱其升拿着这封信,手都在发抖。
他怎么也没想到,当年那个年纪最小的小兄弟,现在竟然成了国家主席。
朱其升立马收拾行装,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1952年10月,在中南海,阔别41年的两兄弟重新见面了。
毛主席看到朱其升,高兴得不得了,拉着他的手问这问那,就像当年在军营里一样亲热。
这次重逢,两人聊了很多往事。
毛主席特别感谢朱其升当年的担保之恩,还有那床被褥的情谊。
朱其升也很激动,但他还是那个朴实的老二哥,说话依然不多,只是一个劲地点头。
毛主席还打听了彭友胜的消息。
朱其升说,大哥现在在老家种地,日子过得还行。
毛主席听了很欣慰,说等有机会一定要见见这位老大哥。
这次北京之行,让朱其升感受到了什么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反面例子。
毛主席虽然地位崇高,但对待老朋友还是当年那个毛润之,没有一点架子。
这让朱其升更加佩服这个当年的小兄弟。
三个人,三种命运,三条不同的人生道路。
彭友胜从矿工到军官再到农民,朱其升从学徒到技师一直到老,毛润之从学生到革命家最后成为国家领袖。
时代的洪流把他们推向了不同的方向,但那份在红枫坡前结下的兄弟情谊却从未改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友谊不会因为地位的差距而消失,患难之交才是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信息来源:
《毛泽东早期革命活动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
《湖南新军与辛亥革命》,湖南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央档案馆馆藏文献资料
《湖南省志·军事志》,湖南人民出版社
更新时间:2025-09-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