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当年曹德旺在谈及房地产的未来时遭到了那么多的嘲讽,如今看来曹德旺才是最精明和清醒的那个人。

如今二三十层的电梯房也遇到了同样多的问题,二手房市场占比更是空前的大,价格更是低迷的不行。
为什么高层不受待见了?这些高层最终的命运是什么?

高层住宅没人待见,其实政策早就给过信号。
2018年住建部就划了条线,新建住宅不能超过80米(差不多26层);到2021年更明确,县城里盖新房主要以6层为主,想盖18层以上的,得反复琢磨、层层审批。

今年《住宅项目规范》落地后,北京、深圳这些城市,几乎不批超过80米的住宅了,新房市场彻底不“追高”了。
政策变向,说到底是高层住宅的毛病藏不住,成都现在城镇化率都快80%了,跟发达国家差不多,城市不用靠堆高楼装人了,大家也烦透了高密度小区,绿地被挤得没多少,采光还被挡得严严实实。

高层住宅最坑的是,维护起来特费钱,就拿33层、两梯四户的小区来说,电梯用15年就得换,两部电梯差不多要一百万。
外墙刷个新,光涂料钱就超70万,再加上换水管、修消防设施,一次大维护下来得花230多万,平均每户要摊近2万块。

上海有个2005年建的32层小区,今年检测后发现,光改造就得一平米花800块,多数业主不想掏这个钱,只能凑合用。
武汉洪山区还有个2008年的28层小区,2024年因为电梯钢丝绳老化停了,物业算下来换绳子要28万,涉及88户业主,结果23户说自己常年不住在这,不肯出钱。

最后电梯停了3个月,低楼层的只能爬楼,高楼层的想卖房,比同户型、电梯没毛病的房子便宜15%,还是没人买。
更头疼的是维修基金,很多老小区早就把基金花光了,之后再要大修集资,只要有一户不同意,就会陷入“越破越没人修,越没人修越破”的死循环,这些麻烦,直接改变了大家买房的想法。

今年上半年,贝壳研究院对全国15个大城市做了调研,发现72%的购房者都把“楼层不超过18层”当成首要条件,他们怕的就是“老了爬不动楼,电梯坏了没人修”。
苏州工业园区有个新楼盘,一边是11层的洋房,一边是33层的高层,洋房每平米4.2万,高层3.5万,结果洋房开盘就卖出去85%,高层只卖了42%。不少买房的人都说:“宁愿多花点钱,也不想以后被维修的事缠上。”

现在大家买房,早不是“有套房就行”,而是想“住得舒服”,低密度的小区更受欢迎。
并且现在人口增长慢了,住房需求也少了,70后到90后基本都在城市安家了,以后进城的人没那么多,多余的高层房子,更难找到接手的人。
这么一来,非市中心的高层房子,基本就是“想卖卖不掉,砸手里了”,那些建了25年的超高层,要卖出去花的时间,是多层老房子的2到3倍。

这些高层住宅的结局,眼看就要变成“卖不掉、住得闹心、还拆不了”。
拆高层的麻烦太多了,得用爆破,涉及的住户多,意见难统一,还得花大价钱,开发商宁愿拆多层老房子,毕竟成本低。

住建部数据显示,全国12.7万栋老高层里,34%都有结构老化的问题,可几乎没见过拆高层的例子。
就算政策想帮忙,今年启动了专门的老高层改造计划,每平米也就补300到500块,根本不够用。

当然也有例外,像东莞市中心超高层,半年就卖了16亿,但这只是少数,大多数普通高层,还是逃不掉“砸手里”的命。
从以前到处盖高层,到现在大家都躲着买,高层住宅的起落,其实说明房地产终于开始往理性的方向走了。

曹德旺当年说那话,其实是看透了,之前房地产“盖得快、堆得高”的路子,根本走不长远。
现在政策不让盖太高,维护花钱的问题露出来了,大家买房也更看重舒服度,这些二三十层的高楼,早没了以前的投资价值,只能回归“用来住”的本质。
而那些没人维护、又不在好地段的高层,说不定真会像曹德旺预言的那样,慢慢变成城市里的“新城中村”。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