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徐茂公遗言:若后代出高人,定要杀,不然必造反,果然应验

在中国历史上,徐茂公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本名徐世勣,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从跟随李世民征战天下,到辅佐唐太宗、唐高宗安定江山,徐茂公的经历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初唐史。

可就是这么一位通晓兵法、识人精准、功勋卓著的大将,临终前却留下一句让人不寒而栗的话:“若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不然必造反。”当时听的人可能都觉得这是老人家胡言乱语,但若干年后,这句话竟一一应验。

徐茂公是谁,他为何会说出这句话?

先说人。

他原名徐世勣,跟李密、王世充混过,后来识时务投奔李世民,一路打到长安,是李世民手下最倚重的老将之一。李世民登基后,他被封为英国公,还受封“尚书左仆射”,是唐初最有实权的官员之一。唐太宗称他“社稷之佐”。

值得注意的是,徐茂公并不是出身世家,而是寒门起家。他能有后来的地位,全靠个人本事。这也让他格外珍惜羽毛,懂得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所以,他在权势最盛的时候,选择急流勇退,辞官归隐。这一点,不像那些权臣贪恋权力,反倒更像看透人性、懂得避祸的智者。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个深谙帝王心术的人,为什么会说出“若后代出高人,一定要杀”这种话?

他真的是想让子孙平庸度日吗?还是他看到了什么别人没看到的危险?

我们回到这句话的“应验”上。第一个被认为是“高人”的后代,是徐敬业

先交代下关系:徐敬业是徐茂公的孙子,父亲是徐宏基,官至左卫将军,也算是家风延续了军功之路。

史书记载,徐敬业“幼有志节,通经术,好谈兵。”这不是那种靠祖荫混饭吃的纨绔子弟,他确实有点本事。在唐高宗时,他当过几任地方官,口碑也不错。

事情转折发生在武则天当政后。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但她掌权的过程并不温和。很多老功臣的后代,或者拥戴太宗、太子一系的官员,都成了她打压的对象。徐敬业就成了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之一。

他先是被外放为扬州司马,后来又被罢官、削权。这时候他不甘心,觉得武则天夺了李唐江山,于是在公元684年,拉起兵马,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讨伐。

史称“徐敬业起兵反武”。他打出的旗号,是要恢复李唐正统,清除武氏专政。听起来正义凛然,但现实却残酷得多。

起义不到两个月就被镇压。他被李敬业围困,逃亡途中被部下出卖,最终被杀。其亲族也多被牵连。

这一切,正应了徐茂公当初的话——“若后代出高人,必杀之,不然必反。”

徐敬业不是不忠的人,他只是不想忍。可当一个人有了能力,又不能藏锋,碰上不容异己的权力者时,结局往往只有一个。

第二个“高人”:徐霞客为何也成了“应验者”?

再往后看,还有一位更著名的“高人”——徐霞客

他与徐茂公的关系有争议,有史料称是其后代,但非嫡系。有学者考证为六世孙,也有认为是宗亲一脉。但无论血缘亲疏,他依旧被人纳入“应验名单”。

徐霞客不当官、不带兵,怎么也能算作“高人”呢?

别忘了,“高人”的本意,是才智高超,有影响力的人。而徐霞客恰恰符合这个定义。

他从小聪慧,博览群书,不为功名所困,一心踏遍天下。他留下的《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的地理与地质学考察著作,被后人称为“地理百科全书”。他对地壳构造的推断、对水文现象的观察,远超当时科学水平。

可正因如此,他并不被当时主流所理解,反而屡遭排挤。明末政局动荡,徐霞客屡次因“游历不轨”被地方官员盘问,甚至有“游而不仕,有离经叛道之嫌”的评价。

他曾在游记中写到:“吾游之志,不为功名,不为仕进,但求心之所向。”这话在今天听着洒脱,但在等级分明、重名重利的明代,简直是“不守本分”的代名词。

他晚年多病,靠朋友接济度日,一生清贫。而他被看作“高人”,也因此陷入窘迫,不得善终。

换句话说,“不造反”的高人,也难逃被清除边缘的命运。

这似乎又是对徐茂公预言的一种另类“应验”。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徐茂公这句话。

他不是在诅咒后人,而是在给后人打预防针。他知道,一个“高人”如果锋芒太露,在帝王眼里就是威胁。帝王不会问你忠不忠,只在意你有没有“反的能力”。

唐朝有多少高人落得个不得善终?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李靖的儿子李德裕、魏征的后人几乎都没落好下场。

“功高震主”的故事,我们听过太多。徐茂公要的,不是让后人平庸,而是希望他们能“自保”。

所以他说出“若出高人,必杀之”,本质上是一种悲观的自我防御。他明白,朝代更替、权力更迭之中,真正的忠诚和才华,往往抵不过疑心和权谋。

你再有能力,也挡不住别人对你起的心。

从这个角度看,他的预言不是预知未来,而是对现实政治生态的深刻总结。越有能力的人,越要藏锋敛锐;否则,祸从天降。

后人怎么看这句话?

说到底,徐茂公的遗言不是天命,也不是神话。

它是一个政治老人的临终忠告,是几代人血泪教训的提炼。

现在很多人把这句话当成“祖传诅咒”或者“未卜先知”,其实错了。徐茂公只是在告诉后人一句实话——“太出众的人,在风雨欲来的时候,最容易先倒下。”

他或许希望自己的子孙不要再陷入政斗,不要再为了所谓的家族荣耀走上不归路。

而现实也确实残酷。徐敬业死得壮烈,徐霞客死得寂寞,两人一个“反”,一个“被边缘”,都逃不过命运的轮回。

更深层的看法是:这句遗言也像是一种“道德困境”的呈现。你有才能,却不能用;你有抱负,却不能说;你忠心耿耿,却仍难自保。

这不是个别人的命运,这是整个时代的困境。

今天我们再看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不必迷信,也不必抨击。它不是一句让人心寒的冷血命令,而是徐茂公用亲身经历换来的警示。

“若后代出高人,必杀之。”不是希望杀“高人”,而是劝“高人”不要做“出头鸟”。

这不是懦弱,而是理智的自保。

古人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徐茂公能退,徐敬业却不甘心退;徐霞客能隐,却终究因太出众而被边缘。

这一句临终遗言,其实是对“人性与制度”的无奈叹息。

它提醒所有人:在那个权力为上的时代,能力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能让你飞黄腾达,也能让你身败名裂。

参考文献:

《旧唐书·徐世勣传》

《新唐书·徐敬业传》

《资治通鉴》卷203、204

顾颉刚:《徐霞客考》,中华书局,195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4

标签:历史   野史   遗言   高人   后代   敬业   后人   临终   权力   帝王   官员   功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