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态政治”或重塑亚洲

刘迪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东京代代木一隅的小编辑部办过一本医学杂志,常替亚洲各国的医生和护士牵线搭桥。那段岁月让我确信:凡关乎生死,人类最容易放下成见。

21世纪,人类的处境愈发脆弱:疫情频仍,气候反常,供应链一再崩断,社会也时常失衡。人们发现,危机早已不再孤立降临,而是以多重风险叠加的方式逼近。生命质量遂从部门事务,上升为社会稳定与区域秩序的战略问题。现代国家的合法性,也从“维持秩序”扩展为“护生命、保福祉”。

传统政治学关心的是“谁统治谁”,而今日的政治必须回答另一个问题:“如何共同活下去”。治理的成败,不再只看效率和权力分配,而是还需要看能否守护人的呼吸、尊严与未来。

在大流行病、气候危机与资源紧张的压力下,政治正转向生命与生态的双重治理。“生命—生态政治”成为理解当下与未来的钥匙:它既关切人口健康、老龄化、公共卫生等“如何活”的问题,也关注气候、资源、环境等“能否长久”的问题,把“人能活得好、环境能支撑久”确立为政治首要任务。

亚洲正是这一命题的试金石。超强台风、跨境疫情、巴基斯坦洪水、曼谷雾霾都提醒我们,风险已成日常。可惜许多国家的健康与福祉仍在政策清单末尾,跨部门协同缺位、数据标准各行其是,长期问题往往以“紧急状态”处理,最终让弱势群体承担最大代价。

我旅居东京30余年,亲历酷暑年年逼近。2025年东京首次录得连续10日高温超过35℃,创下1875年以来新纪录。各种异常气候与疫情叠加,深感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非常态”的日常。

未来30年,亚洲将面对人口结构变化、气候与生态危机以及公共卫生系统韧性的挑战。
其一,人口结构急转直下。东亚和东南亚多国将在2030年代步入超级老龄社会,财政与劳动力同时承压。如何既托住老年福祉,又释放年轻人的创造力,决定了能否避免“老龄化陷阱”。慢性病与心理困境日益堆积,使生命政治不得不超越“救命”,转向“活得好”。

其二,气候与生态危机。 洪水、干旱、台风、热浪已成常态,水源、土地、冰川在悄然流失。空气和河流的污染跨境流动,单一国家无力阻拦。亚洲必须将气候、空气、水、土壤纳入安全定义,建立超越国界的治理机制。

其三,公共卫生韧性。 新冠疫情暴露应急体系碎片化:协同不足、数据不互通,反应迟缓且代价高昂。未来威胁可能更复杂:耐药菌、气候病、下一轮大流行随时到来。数字治理虽提高效率,却引发隐私与权利争论。如何在效率与公正之间取舍,如何从“战时动员”过渡到“常态防护”,都是必须回答的政治问题。

生命—生态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有三处不同:它关心的不是权力归属,而是生存条件;它的治理对象不是单一国家,而是“人+环境”的整体系统;它的成败不以制度效率论,而看能否延续共同体的生命。由此也可提出三条基本原则,即生命优先、生态正义、协同治理。 其意义不仅在于提升治理韧性,更在于确立以生命与生态为核心的新政治范式,为人类社会的持续繁荣奠基。

亚洲是世界人口与经济的重心,任何生命与生态危机,一旦失控,必然外溢全球。所幸亚洲区域合作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如“东盟+3”的传染病信息共享、中国的“健康丝绸之路”等。下一步,亚洲可以设立区域卫生应急基金、共同气候数据中心,推动跨国疫苗研发与储备,形成应对气候灾害的联合预警平台。这些低敏感度的公共品合作,不仅能降低各国单独应对的成本,还能在实践中积累互信,培育共同体意识。

在数字化浪潮之下,亚洲也应把人工智能(AI)纳入生命—生态共同体的议程。AI 已在疾病预测、远程诊疗、药物研发和应急调度中展现潜力,但缺乏统一的伦理与技术标准。若能推动区域层面的AI与医学教育、医疗应用标准的研究和互认,不仅可降低技术碎片化的风险,也能确保算法透明、公正,避免加剧健康不平等。这将使“共同生存”从数据层面落地,并为全球AI治理贡献亚洲方案。

与地缘政治议题相比,生命—生态议题敏感度低、共识度高、外溢效应强,是推动区域合作最现实的突破口。若能率先建设“亚洲生命—生态共同体”,就能把“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愿景落到实处。先从健康、生态这些低敏感度领域起步,用可衡量、可扩展的合作机制积累信任,再引导区域一体化迈向更高层次。(作者是日本杏林大学特任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历史   亚洲   生态   政治   生命   气候   共同体   疫情   东京   福祉   危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